1959年的修订协议维持了这一格局,进一步固化了"下游优先"的分配原则。
这种殖民时期的安排与水文现实形成尖锐矛盾——埃塞俄比亚贡献了尼罗河的绝大多数水量,却无权参与分配决策;埃及仅拥有尼罗河22%的流域面积,却控制着55%的用水量。
埃塞俄比亚的崛起正在重构这种平衡。
这个被称为"非洲水塔"的国家,近年来加速推进复兴大坝建设,该项目耗资42亿美元,库容达740亿立方米,相当于埃及全年用水量的1。3倍。
大坝建成后,埃塞俄比亚不仅能解决国内电力短缺问题,更获得了调控青尼罗河流量的能力。
这引发了下游国家的强烈反应,埃及曾直言,“将对任何可能危及青尼罗河水流的行动作出强硬反应,哪怕诉诸战争。”
一年前,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但关于蓄水速度和干旱期放水的关键条款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拉卡政府军占领朱巴城,等于切入了尼罗河水资源分配的最关键节点上,也拿到了掐住尼罗河沿岸国家的命门。
东非所有势力都知道朱巴城的战略意义,但他们没有想到南苏丹溃败的这么快。
朱巴巷战的快速崩溃让东非势力措手不及,但有些势力就对这种局面早有准备,他们就在等待这一刻。
埃塞俄比亚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快速行动,向拉卡派出了专业的外交团队。
……
埃塞俄比亚外交特使塔德塞的专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航线,避开国际航班通道,从索马里上空迂回进入拉卡领空。
专机在塔布卡空军基地的跑道上渐停,塔德塞推了推金丝眼镜,看着窗外掠过的歼16战机,眼底闪过一丝羡慕。
岗哨的士兵握着枪,食指贴在扳机护圈上,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他的公文包。
这不是外交场合该有的地方,他心里清楚,拉卡的领袖路明会选择在军事基地接见他,本身就是一种“破例”。
随着拉卡政府越来越强势,各国的外交官更多的对接拉卡外交部门。
“跟我来。”
穿迷彩服的卫兵走过来,手里捏着一份烫金的通行文件。
塔德塞跟着他穿过三道岗哨,每一道都要经过复杂的安保检查。
直到走进主楼的会议室,塔德塞才松了口气。
门被推开时,塔德塞下意识站直了身体。
路明穿着件深绿色作战服,领口别着枚银色的飞行勋章。
他没绕圈子,直接坐在会议桌主位上,手指敲了敲桌面:“埃塞俄比亚的动作很快,朱巴刚定局,你们就找来了。”
路明的声音里带轻快,目光落在塔德塞的公文包上。
“听说你带了‘实际的东西’,不是外交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