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翻译,就都知道该企业是那个了,潘太康镜头在业界太有名了。
1962年东蔡以veb
carl
zeiss
jena名义出版《jenaer
jahrbuch》系列科学文献,沙器之手里拿的资料就是这个。
讲到这里还得提个有趣的事,二战结束后蔡司实际上被分成了三块。
美方虽然早和苏方在雅尔塔密约中谈好分割德国的条件,耶拿位于东德,应该由苏方占领。
但是巴顿这个老登不按常理出牌,还是越界侵入了耶拿和蔡司公司的工厂所在地德累斯顿。
东蔡在巴顿的胁迫下,以“协助”为名,把一些技术人员和设备在最快的速度下连夜撤走,移转到自己属地德西。
于是原属东德耶拿的127名科学家与工程师被掠夺至奥伯科亨等德西美占领区。
同时也把卡尔·蔡司基金会移到德西的斯图加特,这才有了西蔡。
当苏方接收耶拿时,只剩空荡荡的厂房和一些美方带不走的一流光学玻璃和生产机具。
苏方就以战争赔偿为理由,把这些剩下的资源连同一部份留下来的科学家用飞机掠夺运回苏联、乌克兰、基辅。
这部分资源也为俄国光学工业效命数年之久,例如:
喀山光学机械厂就是利用这些技术生产了泽尼特单反相机,其设计源于蔡司的contax和praktica。
李学武在边疆从老巴朵那购买的相机就是泽尼特单反相机。
莫斯科郊区,kmz工厂的建立标志着苏联光学产业的另一巨头诞生,其生产的佐尔基和基辅相机也深受蔡司设计的影响。
基辅的兵工厂开始生产基于蔡司设计的望远镜、测距仪等军事光学设备。
列宁格勒lo工厂则成为苏联显微镜生产的佼佼者。
二战期间蔡司可是德方望远镜、测距仪和各种火炮战机瞄准镜的主要供应商。
其着名的t镀膜使得狙击手的望远镜不会因阳光反射暴露位置,极大提高了战斗力。
西蔡和东蔡的发展走上了不同道路。
西蔡在市场经济下继续保持其在显微镜、医疗设备、天文仪器等多个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而东蔡则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成为东德重要的出口企业,主要服务于望远镜、双目镜、摄像机以及天文望远镜和微光刻设备等领域。
李学武觊觎东蔡的技术,真是奔着照相机去的吗?
当然不是,摄像机和望远镜虽然是高效益产品,但微光刻设备更有意义。
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几年东德在德累斯顿建立了微电子研究中心,秘密开展光刻技术攻关。
李学武确定这所研究中心研发的karl-zeiss-jena光学系统能实现3微米精度。
这精度虽然落后西方但是所属阵营内较高水平的代表了,国内更是没法比。
李学武是怎么知道这个秘密的?
上官琪说给他的,在回国前上官琪就收到了同学的来信,知道了这个消息。
对社会来说是秘密,但在科研领域这个年代的守密原则处处都是漏洞。
上官琪就给李学武解释过微光刻技术,以及该技术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不知道、没机会还则罢了,来一次东德不给国内带回去一颗光刻技术种子就说不过去了。
就算是坑蒙拐骗也得带回去,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所以这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么想应该是对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