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三百贯钱是多少人民币 > 二一一章 莫高洁死的快(第1页)

二一一章 莫高洁死的快(第1页)

花魁手段让半夏瞠目结舌,各路货源信手拈来,半夏明智的退居书房不掺和了,自己没个屁用,花魁不拉着自己入股,姚氏不放心她,多个自己三人固若金汤。

能者上吧,她爱抛头露面左右逢源更好,自己烂事一堆关门写经卷。

至此,铺子里的事不闻不问,专心致志抄写经卷。

三行书肆在西市没有一席之地,聪明的跑到东市开这么一家,不到十日时间,已经站稳脚跟,文房四宝从低到高,林林总总,光是镇纸七十几种,每日顾客迎门。

一进腊月,半夏抄写的六册经卷拿到铺子里充数。一文尚未挣,四十五贯死活从铺子里买回一对做旧的葫芦镇纸,这对镇纸因体型大所以只有一对。

一摆上案头,喜的见牙不见脸。

这对银葫芦一个重二斤,一对整四斤。葫芦周身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并非新银那种耀眼刺目的亮,而是历经岁月摩挲后沉淀出的柔和之光。表面的银色已微微泛灰,像是被一层薄纱轻轻笼罩,带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韵味。

葫芦的线条流畅自然,上窄下宽,衔接处过渡得恰到好处,仿若天成。仔细看去,表面布满了细密的纹理,有的如蛛网般纵横交错,有的似溪流蜿蜒曲折,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银葫芦上还有一些斑驳的痕迹,像是被烟火熏染,又像是被风雨侵蚀。这些痕迹非但没有破坏它们的美感,反而增添了几分沧桑与厚重。在葫芦的顶部,系着一根早已褪色的红绳,绳结松散却又有着一种随意的美感,红绳与银葫芦相互映衬,愈发凸显出银器的古朴与深沉。

外卖至少七八十贯,这就知足。

腊月初五早上,各院极少开火都去市集吃饭,半夏懒得出门,自己蒸了碗鸡羹,热了两个菜包,书房里暖和和的,一个人吃的惬意。

正吃着,于氏扛着个包裹回了院子,半夏迎了出来:“婶子买的什么?”

于氏笑道:“让衣坊做的冬袍送来了,衣坊做便宜些,喜欢什么样做什么样的。”

半夏帮着抬进正房,于氏神秘兮兮的说道:“书肆你叔说东城几个大书院的书生都跑来了,宁儿说光昨儿一天至少挣五百贯,差点儿没吓死我……你也机灵些,别什么也不管不问做甩手掌柜,听说现在一天至少进三次货。姚侄媳妇带孩子在那看银子呢,几个人忙的团团转。”

半夏摊摊手:“我记不住价,他们嫌我添乱。”

于氏憋不住的笑:“听宁儿说了,你喜欢做旧的,刚上回来你就抱跑了,婶子不懂,行,那你不去不去吧。你叔听说你喜欢做旧的东西,找人从墓葬人手上买了套银镇纸,四件,不大,一共才重一斤,是犀牛望月,十贯买下的,你多给半贯就行,人家死不会漏,你叔更不会,况且又不是金贵东西,你叔让我给你直接带回来了,少去铺子里抢。”

半夏笑着点头:“我听您跟叔的,谢谢叔记挂,我给十二贯,再不去抢。”

于氏拿着十二两碎银兴冲冲回了铺子里,半夏捧着个木盒锁上院门回了书房。

打开木盒,一脸好奇的从里面拣出四只作旧的小银牛。

银牛不小,也就是让葫芦显的。关键是真旧啊,说不出来的旧,也脏。

隔夜的茶水中浸泡了半个时辰,又去灶房烧了锅开水。

折腾到近午时,手上多了四只小白牛,跟作旧没什么关系,是脏了。

一洗干净,半夏发现一只牛肚子破了层皮,里面露出一点瓷器的影子,心里咯噔一下,叔估摸着打眼,让人给唬了,怕是瓷器外面包了层银。

取了剪刀轻轻剪开一角,片刻后剥下一层薄薄的银片,里面不是瓷器又是什么,怕重量不一样,里面不知道加了什么,是只三彩灰兔。

从银牛变三彩瓷兔,半夏心头火大,又扒开两个,一样都是灰瓷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