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过后,虞都的天空格外澄澈,像一块被洗过的蓝宝石。
城郊那片曾被视为不祥之地的荒地,如今已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
何青云没有食言,她亲自带着五皇子赵珩,脱下华服,换上短打,卷起裤腿,赤着脚走进了那片新翻的泥地里。
她手把手地教这位从未沾过阳春水的皇子,如何辨别种子的好坏,如何挖坑,如何覆土,如何将那金灿灿的“杂交水稻”种子,一粒粒地,播撒进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虞都的百姓们,看着自家那位养尊处优的五皇子殿下,竟真的像个农夫一样,在泥地里忙得满头大汗,他们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也彻底烟消云散了。
他们扛着锄头,推着板车,从四面八方涌来,自发地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开荒行动。
何青云没有让他们白干,她以“汉寿良品”和五皇子府的名义,宣布所有参与开荒的百姓,不仅每日管两顿饱饭,还能领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钱。
消息一出,整个虞都都为之疯狂。
与此同时,在柳太傅的协助下,何青云与五皇子联手组建的“大虞皇家商会”,也正式挂牌成立。
商会的总部,就设在之前那家不可一世的“万宝楼”。如今,这里早已没了高家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高高挂起的、绣着大周与虞国两国旗帜的崭新幌子。
商会开张第一日,便推出了三样“镇店之宝”。
第一样,是来自大周江南的上等丝绸,薄如蝉翼,光华流转,是虞国贵妇们做梦都想拥有的珍品。
第二样,是来自汉寿县的“汉寿陈酿”,醇厚绵长,是虞国贵族们宴请宾客、彰显身份的最佳选择。
而第三样,则是一套由李重阳亲自设计的、专门用来冲泡“方便面”的紫砂茶具。那造型古朴的茶碗,配上几包用油纸裹着的、散发着奇异香味的“速食龙须面”面饼和调料包,成了虞都富商们之间,最新奇、也最时髦的消遣。
这三样东西,一经推出,便被抢购一空。
高家商会倒台后留下的巨大市场空白,被“大虞皇家商会”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姿态,迅速填补,并且开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广阔的市场。
商会赚来的银钱,何青云分文不取,她将其中的五成,直接划入了虞国的国库,另外五成,则全部投入到了汉寿县的作坊扩建和虞都的民生建设之中。
她在虞都城郊,建起了第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厂,引进了大周最先进的织布机,教虞国的妇人们如何将从北境换来的羊毛,纺成细密的毛线,织成温暖的毛衣。
她又建起了第一座瓷器坊,请来了大周最好的工匠,教虞国的百姓如何将本地的陶土,烧制成精美的瓷器。
她甚至还开办了第一所不分男女、不收束修的“虞汉学堂”,由柳太傅亲自担任山长,不仅教虞国的孩子读书识字,更教他们大周的礼仪文化,让他们知道,这世上,除了弯刀与战马,还有诗书与远方。
日子就在这织机的“咔哒”声、窑厂的炉火声和学堂的朗朗读书声中,飞快地流逝。
短短一年光景,虞都,这座曾因战乱与封闭而显得粗犷萧条的城池,已然换了新颜。
街道变得干净而整洁,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南来北往的商队络绎不绝,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百姓们的脸上,再不见往日的麻木与愁苦,取而代之的,是因富足而生的从容与自信。
而五皇子赵珩,也早已不再是那个怯懦自卑的少年。
他每日跟着何青云与柳太傅,下田地,入工坊,习政务,那双曾被阴霾遮蔽的眼睛,如今已是清亮而坚定,眉宇间,已隐隐有了几分未来君主的沉稳与气度。
长公主赵婕,更是成了这虞都后宫之中,最特殊的存在。她不再理会高皇后的冷嘲热讽,也不再参与任何宫廷的争斗,她每日只是在自己的宫中,品着从大周送来的新茶,看着儿子一日日地成长,脸上那化不开的愁绪,终于渐渐散去,换上了久违的、安宁的笑容。
这日,是虞国一年一度的“丰收节”。
城外的稻田里,金灿灿的“杂交水稻”沉甸甸地垂着头,压弯了稻秆,也压弯了所有前来观看的虞国百姓的腰。
他们看着那比寻常稻谷要饱满三倍不止的稻穗,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倒在地,对着站在田埂上的何青云和五皇子,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感恩。
虞王亲自前来观礼,他看着眼前这片金色的海洋,看着自己那脱胎换骨的儿子,他走上前,用力地拍了拍赵珩的肩膀,那双曾充满杀伐之气的虎目里,竟也忍不住泛起了泪光。
他转过身,对着何青云,这位改变了虞国命运的女子,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夫人之功,利在千秋,当受寡人一拜。”
当晚,盛大的庆功宴,在虞都的王宫里举行。
宴席之上,用的全都是“汉寿良品”和虞国本地新收的食材,喝的全都是窖藏了一年以上的“汉寿王”。
虞王举起酒杯,对着满朝文武,也对着何青云,朗声道:“朕今日宣布,立五皇子赵珩,为我虞国太子!待其及冠之后,朕便将这王位,传位于他!”
“另,朕愿与大周,永结秦晋之好!朕愿以我虞国半壁江山为聘,恳请大周皇帝陛下,将护国公夫人何青云,嫁与我儿赵珩为妻!两邦联姻,共创这万世不拔之盛世基业!”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间聚焦在了那个穿着虞国宫装,却依旧风华绝代的女子身上。
何青云端着酒杯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