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好像很枯燥,但是科研本身就是枯燥的。
这种只有一点点理论,然后就要去挑战制作一种成熟的蓄电池出来,难度肯定是非常高的。
要知道,现在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而已。
可不是2021年。
“制作蓄电池的外壳,一般的材质确实是不行的,不过我倒是觉得可以试一试橡胶。
不管是米其林橡胶作坊还是尉迟程橡胶作坊,都对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我们的蓄电池,也不一定就所有的零件都自己生产。
至于隔板,就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实验了。”
洪益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解决外壳的方案。
这算是相对简单的课题。
现在最麻烦的还是阳极、阴极和电解液的确定,以及隔板的发明。
当然了,洪益在选择进入到电池这个领域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了。
为了尽快的攻克难关,他也主动的找到了赖远弘进行合作。
至于努力之后什么时候会有结果,就得看缘分了。
第1546章惊喜总是来源于意外
观狮山书院蒸汽机研究所里头,赵小二正聚精会神的主持着蒸汽机发电的实验。
作为蒸汽机的起源地,蒸汽机研究所是大唐蒸汽机技术最高端的地方。
赵小二在蒸汽机方面的造诣,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要把蒸汽机跟发电机组合起来,对于赵小二来说一点也不困难。
“小二,你这发电机看起来有点简陋啊。
就这么一大捆的铜线放在一对大磁铁中间,这就是发电机啦?”
李谚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在研究所里头搞科研。
这段时间蒸汽机研究所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电”上面,李谚自然也跟着开始琢磨这方面的东西。
作为精通蒸汽机设计与制作的大师,李谚要理解起电池感应现象,那自然是一点难度都没有。
“师父您批评的很对,不过我们现在主要是想要确认发电的效果。
我在铜线的两端先连接了一根铁棍,看看等会蒸汽机开始运作之后,通了电的铁棍会有什么反应。
按照卢照邻在《科学杂志》上面发表的论文来看,通的电越多,电路中的相关东西就会发热。
如果电量足够的话,这些铁棍就会变红。
不过按照那些文章的说法,如果电路之中没有什么大电阻的东西,很容易把电路给烧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