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飞”相当的顺利,这架沉寂近20年的客机虽然日历寿命已经老迈,但仍然有着制造它的年代那样的坚固和可靠,围绕着机场在低空进行8次绕飞。
引擎的轰鸣唤醒了人们尘封许久的记忆,唐文只知道周围的掌声还是比MD。11G首飞热烈,并且持久的多。
唐文还看到很多人激动地像是当年首飞一样,常布斯更是满脸涨红地踮起脚使劲挥舞自己的帽子。
这时贺怀德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一个时代总算完美的谢幕了,唐总,我们的E2已经开始研制了,但空军还是想要一款大飞机,我们要采购2架麦道11G。”
“不等C919?预警机用不了太大的机体,而且小一些使用起来更方便。”
“双发太勉强了,三发更可靠些…其实如果运-10成功我们会更倾向于四发布局,毕竟油耗对军队不是问题。
预警机开发的平台要从一开始就确立,否则后面是很难改的。”
“我可以打听下方案吗?”
“还没确定呢,但……我们不会用E2的机械扫描,直接瞄准AESA有源相控阵,不然这么大的飞机实在可惜了。”
贺怀德想说的是麦道11其实对于空军超标了,相比起E3,麦道的最大起飞重量近乎翻了一倍多。
坏处是对起降维护条件要求更高价格更贵,但好处么……作为可能的全球第一大预警机平台,麦道11的燃油量和发电能力是目前世界同类无法比拟的,不仅能支持大功率的AESA雷达,还带来了12到15小时的超长滞空时间。
相比于伊尔76这样的运输机,麦道11还更平稳更安静舒适,能保证预警机里的机组十几个小时里也能过得很舒服,指挥一场大战丝毫不会累。
麦道11可是最大能载客400人的6米级宽体巨无霸,而一架预警机上也就20人,即使机舱里增加各种设备,剩余的空间也甚至能保证每个机组成员有个小卧室——当然真这么做搞不好就有“麦道旅馆”“空警饭店”的“美称”了。
……
【运-10重获新生,国产客机再踏征途】
二号机试飞后的第二天,人人日报就发了一篇巨长无比的模板文,但很有意思的是封面的图画:
最左边是羊城组装首次试飞的MD。11G,中间是重新上天的运10二号机,右边是仅有想象图的C919。
评论员从704工程到麦道82到麦道90,再到AE100、麦道11和C919,将近几十年的客机发展过程详细论述一遍,然后下结论:
虽然中间路段出了一些意外和挫折,但国内的客机产业仍然在稳步前进,未来是光明滴!
其中盖金自然被反复提及,作为近乎是唯一的民营重工尖端技术企业获得了极大赞赏,唐文本人头上也多了几个头衔。
这篇文章和二号机首飞都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于运10复活国内普遍都报以极大赞赏,不少媒体都猜测唐文可能为了赢得国家支持会重新启动运10,并且有理有据的认为会用麦道11的技术改造运10。
起初航空业界对这种传闻并不是很相信,然而当第三天时魔都日报披露二号机使用的发动机均为盖金重工全新制造的涡扇8A,情况就又有所不同了。
……
“不是,我这辟谣怎么就没人相信呢?”
唐文看着面前一脸谄媚的李维斯,用力地揉了揉脑袋。
他真的没想过复产运10!
不过这次还真是他想错了,李维斯上门的原因其实是人人日报的头条。
在外人看来这张头条其实是将盖金捧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意味着要开始大力发展国产客机。
在那篇报纸发行过后,外界首先感受到的是民航总局取消了很多对空客的意向订单,理由是资金不充裕以及国内航空市场已经快饱和。
但联想一下就知道,这是在为国产客机铺路了,从行政层级进行干涉。
这导致一个极其糟糕的可能:未来数年内,至少在C919和麦道11G国产化呈现明显失败趋势前,国内会主动缩小对外客机订单以支持盖金。
刚刚有所复苏的客运市场因此事立即又有跌落的趋势,如果外部客机还想继续吃肉,参与国产客机开发就成了唯一出路。
之前来的波音和空客都对国内展开了连续不断的攻势,不管是私下许诺什么还是拿技术交换承诺,都是为了参与进国产计划中。
当然这其中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趁机捣乱就不得而知了。
但麦道比较特殊,毕竟即使在帝国试图干扰MD11交易时,麦道和背后的利益团体依然保证了交易继续进行下去,对待起来要认真些。
而这次李维斯来是带着一种新客机“MG-200”计划,意在开发一种200吨级定位类似于A330的宽体双发远洋客机,刚好可以填补MD11和C919之间的市场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