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陷印痕在内留—— 取下火罐留下紫红的印痕。
讽政:文字狱
赤体重埋碎莫留——吕留良遭鞭尸,尸身粉碎。
独留名姓侪松竹——先贤的高风亮节如松竹长青。
闲恬一句杯风吟
诬陷先贤在牢狱——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另附:江苏东台的举人徐述夔去世后,其子为纪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楼诗集》。集中有诗句“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被指用“壶儿”喻“胡儿”,被暗指满清。还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后来乾隆帝称“用朝夕之朝为朝代之朝,不用上清都、到清都,而用去清都”,因此是“显有兴明灭清之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仇家蔡嘉树检举诗中辱骂清廷,于是酿成大案,牵连的人很多,只要是涉及到一柱楼诗者,均一个不漏地查过去。乾隆帝指示:“徐述夔身系举人,却丧心病狂,所作《一柱楼诗》内系怀胜国,暗肆底讥,谬妄悖逆,实为罪大恶极!虽其人已死,仍当剖棺戮尸,以伸国法。” 按:徐述夔反诗事发生在乾隆年间,与红楼梦成书之年似有矛盾,故附于此,仅作参考。)这两句意思是:闲恬之时的一句关于杯(且把壶儿抛半边)和关于风(清风不识字)的小吟竟然招致诬陷被戮。
讽政:扬州屠城
清顺治二年四月(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满清征服军队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尸体层埋穴复愁——大屠杀导致尸体无处可埋。
独留名姓在空州——扬州成了空城,徒留扬州之名或徒留土人之姓名。
喧阗一炬北番进——形容扬州破城之日。
无限英魂在内游——扬州成为恐怖之城。
七十九 薛宝琴怀古诗——交趾
七十九 薛宝琴怀古诗——交趾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
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
铁笛无烦说子房。
怀古:交趾是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侵占瓯貉后所置的郡。公元前一一一年,汉并南越后受汉统治。公元四十年,当地雒民在征侧、征贰领导下起而反抗汉朝统治,遭马援*,击败了起义军,征氏姊妺在作战中壮烈牺牲。马援便在交趾立两根铜柱为标志,作为汉朝的边界。
铜铸金镛振纪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收兵器铸金钟和铜人。这里借指战功。
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马援(公元前14-49)汉将,字文渊,王莽末为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参加攻灭隗嚣、平定凉州的战争。曾于金城击败先零羌兵,*交趾起义。封伏波将军、新息侯。后进击西南武陵少数民族时病死军中。曾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自誓。
铁笛无烦说子房——这是连着上一句说的,意思是论劳苦功高当数马援,有笛曲可征其事迹,用不着去说汉初的张良。马援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其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铁笛”所吹之曲即指此。崔豹《古今注》:“《武溪深》,马援南征时作。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子房,汉初张良的字。张良为刘邦建立统一的汉帝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刘邦曾称赞他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所以举以比马援。
喻物:蚕茧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话是说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当时称这种“纸”为“赫蹄”。
汤煮浸溶震击糠——把次茧蒸煮、打击成絮片。“铜铸金镛”谐音“笼住金蛹”——蚕茧。
丝缠骸外被溶浆(声传海外播戎羌)——蚕茧的特点是丝缠骸外,被溶解成浆。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因此声传海外(戎羌)。
蔴瓤制纸功劳大——蔴瓤也曾是制纸原料。马援以“马革裹尸”句著名,
“裹尸”谐音“裹丝”。
“赫蹄”无烦索子房——“赫蹄”是以丝所造之纸,较之蔴瓤造的纸贵重。无烦索子房——要造好纸只有大量养蚕。子房:蚕茧的代称,蚕在茧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