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电影马耳他之鹰 > 译后记(第3页)

译后记(第3页)

[7]奥克斯男爵夫人(1865—1947),她在作品《海绿》(1905)里塑造了一个无名无姓,坐在ABC茶馆角落安乐椅上的老人,靠听取人家讲述案情,寻出线索,推理破案。

[8]厄内斯特·布拉默(1869—1942),作品里的侦探卡拉杜斯是个瞎子,虽然双目失明,但凭了敏锐的听觉和嗅觉,照样能找到罪证。

[9]吉尔伯特·凯斯·切斯特顿(1874—1936),1903年,他开始写布朗神父系列小说。布朗是一个从信徒忏悔中了解案情的教士。他以世俗的知识、想象力、同情心和理智解决罪案。

[10]阿·爱·梅森(1865—1948),首次研究罪犯心理,小说主人公是法国侦探哈诺。梅森还以擅写历史小说闻名,代表作有《四羽毛》。

[11]弗里曼·威尔斯·克罗夫兹(1879—1957),作品中塑造了弗伦奇侦探。

[12]H·C·贝利(1929—),他笔下的侦探是雷金纳德·福伦。

[13]安东尼·伯克利,出生年份不详,笔下的侦探是谢林汉姆。

[14]约翰·狄克森·卡尔(1906—),出生在美国,笔下侦探是费尔和亨利搭档。

[15]多萝茜·塞耶斯(1893—1957),英国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她在1923年开始写侦探小说,名作有《证人疑云》(1926)、《极毒药》(1930)、《刽子手的假日》(1933)及《九个裁缝》(1934)等。不过,她从1937年就辍笔不写侦探小说,专心写她认为重要的著作。一生写过十几部剧本,儿童文学;编纂过几大卷侦探小说、犯罪小说、恐怖小说文集,诗歌集;研究过宗教史,翻译过但丁《神曲》和古典名著《罗兰之歌》。

[16]范·戴恩(1888—1939),真名威·亨·赖特,著有凡士探案系列小说多部,代表作有《本森血案》(1926)及《金丝雀血案》(1927)等。

[17]艾勒里·奎恩(1905—1971),真名弗雷德里克·丹奈,奎恩是他和表兄曼弗里德·李(1905—1971)合用的笔名,也是他们合著的系列小说奎恩探案中的侦探名字。作品特点是一开始就把种种线索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参与破案。代表作有《荷兰鞋之谜》(1931)、《希腊棺材之谜》(1932)、《十字架之谜》(1932)及《中国橘子之谜》(1934)等。他还编选过几十种侦探小说选集、大全,还创办并主编了《神秘故事》杂志,对推广侦探小说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18]雷克斯·斯托特(1886—1975),1927年开始写作,塑造“安乐椅”上的侦探尼罗·沃尔夫,著有七十多部侦探小说,脱离老一辈小说家窠臼。1958年任美国惊险小说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森林大火》、《总统失踪》、《金蜘蛛》及《最后推断》等。

[19]“黑色电影”(BlackCinema)的兴起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1941年,约翰·休斯顿对前人根据哈米特小说《马耳他黑鹰》制作的电影《危险的女人》(1931)和《撒旦遇见一个女人》(1936)作了研究,认为太差,于是用自己的艺术眼光和手法重新拍摄,由著名硬汉亨弗雷·鲍嘉扮演主角斯佩德,配角也由两个著名性格演员担任,此片摄影技巧奇特,取得极大成功,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剧本、男配角三项大奖,被认为黑白片的经典作。从此这类影片大为流行,大部分都是根据当代名作家的名著改编的,而且绝大部分是黑白侦探片,或暴露现实中黑暗面的社会片。后来被电影史家称为“黑色电影”。代表作有据钱德勒小说改编的《夜长梦多》、《双重赔偿》,据海明威小说改编的《江湖侠侣》、《杀人者》,据哈米特小说拍摄的《玻璃钥匙》,以及《堕落天使》、《荡妇怨》、《刽子手》、《不夜城》、《哑女劫》、《绿窗艳影》、《三怪人》、《逃狱雪冤》、《三更天》、《英雄末路》、《血溅虎头门》、《正义的呼声》及《欲海情魔》等,甚至经典片《卡萨布兰卡》也在其列。这一流派的电影发展到五十年代初才趋没落,不过作为孤立的片种仍有人拍摄,杰出的有《街上的罪恶》、《下流的哈里》、《唐人街》及《出租汽车司机》等。在法国,称之为(FilmNoir),也用来泛指战后拍的新浪潮电影。

[20]罗斯·麦克唐纳(1915—),评论界认为他也是“硬汉派”小说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写作态度严谨,塑造的刘·阿契尔是另一种硬汉侦探典型。他的小说把加利福尼亚州作为西方理想破灭的象征,黄金梦只是一个褪色的回忆。刘·阿契尔从挖掘人们痛苦的心灵世界,追查出父母辈造的孽降罪于子女的悲剧。作品有一定深度,代表作是《灾祸预言者》。

[21]1979年秋季号《美国小说研究》上刊载学者伯纳德·肖本专著《美国侦探小说的发展》,文章推崇哈米特奠定“硬汉派”小说的功绩,并说“哈米特的声誉主要归功于《马耳他黑鹰》一书的问世。他以这本书跻身于当代重要作家之列”。

[22]平克顿侦探事务所:美国私人侦探阿伦·平克顿(1819—1884)于1850年创建的全国性机构,最初专门从事侦破铁路盗窃案件,后来也受雇打进工会,破坏罢工,并接受私人委托寻找失物、寻找亲人或仇人等业务。

[23]丽莲·海尔曼(1905—1984),年轻时就读于纽约大学,后在出版公司、百老汇和米高梅影片公司担任剧本审读工作。著有剧本《儿童节目》(1934)、《小狐狸》(1939)及《守望莱茵河》(1941)等,获过多次荣誉奖。她思想左倾,是个政治活动家,受过非美活动委员会迫害。

[24]《瘦子》是以私人侦探聂克夫妇为中心人物的小说,内容风趣。1934年米高梅电影公司请他改编为电影,由威廉·鲍威尔和茂娜·洛埃主演,深受观众欢迎,之后他又和人合编了第二部《寻找瘦子》(1936)和第三部《另一个瘦子》(1939)。未几,他又把“瘦子”人物形象的全部权益售得四万美元,由他人续写《瘦子的跟踪者》和《瘦子之歌》,组成系列电影。

[25]伦道夫·赫斯特(1863—1951),美国报业大王,创建赫斯特报系,拥有二十五种日报,十一种周刊,以制造轰动性新闻及售价低廉取胜。

[26]体检医生是他的忠实读者,所以网开一面,淡化他的肺病史。

[27]这条修正案中有保障公民权益的规定,如被告有权在法庭上拒绝回答导致证明自己有罪的问题。

[28]约瑟夫·雷蒙·麦卡锡(1908—1957),美国共和党参议员(1947—1957),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煽动全国性反共运动,在全国乱抛红帽子,指控有大批共产党人渗入国务院和军队,甚至电影界等意识形态领域,不少民主进步人士因此受到迫害。

[29]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1915—)称他是“一个具有准则而令人肃然起敬的人,一个罕见的人物”。他本人在五十年代初也多次受到同样迫害,并同样进行斗争。

[30]近年来不断有人对他的生平和著作进行研究。1979年匹茨堡大学出版理查德·莱曼的《哈米特作品介绍》,1980年大众出版公司出版彼得·沃尔夫的《掉下来的横梁:哈米特的艺术》,1981年纽约哈科特出版公司出版理查德·莱曼的《哈米特传》,1983年纽约思加出版公司出版丹尼斯·多利的《达希尔·哈米特》,1983年纽约刚登与维德出版公司出版威廉·诺伦的《边缘上的一生》,1983年纽约兰登书屋出版黛安娜·约翰逊的《哈米特传》。此外,奎恩又多次将他的作品编选成集,出版的有《哈米特的凶杀案》、《死去的黄种女人》、《梦魇镇》、《爬行的连体人》、《大陆侦探案》、《黑暗中的女人》以及故事集《叫做瘦子的人》等。丽莲·海尔曼在他逝世五年后也编辑一部他的选集《大劫案:中短篇小说选》。1983—1995年,又有多种文集出版,编选他的作品。电影界、电视界也不甘人后。1978年,斯瓦海默把他的《戴恩家的祸祟》拍成连续剧,之后又浓缩成放映两小时的电影。1975年,大卫·吉尔勒第四次把他的《马耳他黑鹰》搬上银幕,由乔治·西格尔扮演斯佩德。1977年,名导演弗雷德·齐纳曼根据丽莲·海尔曼的回忆录拍成电影《朱利亚》,片中的哈米特由杰生·罗伯兹扮演。1983年,文·温德斯又花了两年时间,拍摄了《哈米特传》,由弗·福雷斯特扮演哈米特。

[31]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评语。

[32]法国作家纪德(1869—1951),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他的评语。

[33]《纽约时报》上评语。

[34]诺夫出版公司授权的“袋鼠丛书”(1945版)编者介绍。

[35]这段故事见本书第七章《空中的G字》(第69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