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一组织就是广为众人所知的漕帮。
他们组织严密,有漕规家法,和江湖义气维系着整个漕帮。
只要沿着运河,漕帮就无处不在。他们的旗官与当地官绅或多或少都有关系,其中利益繁杂,不下于朝堂之上。
随着朝代的更变,漕帮已经隐隐成为江湖中的朝廷,刚开始朝廷还打压着,随着一年年上位者的贪逸,漕帮的名声渐盛。
在昭洪帝年间,漕帮已经由暗转明。
在民间的声势更盛,只不过转明之后,漕帮就有严令的铁规矩,漕帮不准自相残杀,不准结党营私,不准参合朝堂争斗,不准帮人走私!
这个走私,尤其是私盐。
有了这四个不准,朝廷才对漕帮安心了许多。
朝堂有变更,作为江湖中的漕帮,自然也有变更。
而现在发生的这件事,正是漕帮内部的事情。原来是漕帮的老帮主年事已高,在择选传位之人的时候,帮中发生的巨变。
老帮主全家被屠,他的二弟子护着老帮主仅存活下来的小女儿一直四处躲避着。
这次得着机会,竟然潜进京中敲了登闻鼓,告了御状。
原本朝廷对于这样江湖上的事情就头疼,他们告的正是现任的漕帮当家人,老帮主的大弟子。
之所以说他是当家人,而不是帮主,正因为他手中没有漕帮历代相传的印章,就跟皇帝的玉玺一般,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这件事朝廷原不想管的,只是敲登闻鼓的那个女子说,她手里有朝中官员与漕帮现任当家人勾结的罪证。
当即,震惊朝野。
严家对于漕帮的事情,从未沾手,他们在西北常年经营,对于这些南方的势力,鞭长莫及。
但是严太师却有一种敏锐的直觉,感觉到这事不简单,当下就上书,意思就是应该严令刑部彻查此事。
严太师说在前,等睿亲王反应过来时,推出大理寺的时候,昭仁帝已经下了明旨,将此事交托刑部。
而漕帮老帮主的女儿,也由严太师妥善安排了起来。
这些事情林林总总,都是在一天内发生的。
白莲收到杨青送来的书信时,看到上面写了三个字:生辰礼。
唇角弯了弯,没想到他竟安排在了今天。
ps:晚上还有两更,第二更在十点左右,第三更十二点左右。
看到大家这么维护我们的书评区,我心里很欣慰,谢谢诸位了!
(未完待续。)
第335章 生辰礼
就在白莲生辰的前夕,昭仁帝给郑王赐婚了。
正是清河崔家的女儿。
这件事是由静安太妃出面做的煤。
这个太妃正是先帝生前宠爱的贵妃,因为一生无子,为人恬淡,与已有两子的皇后并无冲突,相安无事。
先帝与太后驾鹤归去后,昭仁帝对她也多有善待,静安太妃的性子喜静,便搬去了皇城东面的长林庵里。
白莲知道昭仁帝对静安太妃的话还是会听几句,便让周弘文出面请了静安太妃。
静安太妃也知道这些年周弘文的难处,若说亲,昭仁帝才是周弘文的亲叔叔,太后有两子,一个是先太子,一个就是昭仁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