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非洲创业实录_篱笆好文学 > 第二百零三章 雨林里的直升机(第1页)

第二百零三章 雨林里的直升机(第1页)

三马林达市往西大约一百三十公里,有一片茂密的雨林,在雨林之中马哈坎河的支流穿行而过,偶尔有快艇在河面上穿行。

这些快艇属于东非军方,主要运输一些实验性装备,用于热带湿热丛林地带测试。它们的最终目的地是雨林深处的格尔斯试验场。

该试验场归属于代号为3207所的东非军事装备研究所,3207所在三马林达市区设有分所,总部则在东非的贝拉市。

格尔斯试验场里。

“半年时间不见,格尔斯试验场如今真是大变样了!”这次负责押送任务的赫尔穆特少尉惊讶的看着格尔斯试验场的变化。

此时,赫尔穆特少尉站在快艇的甲板上,他面前是格尔斯试验场的码头,毕竟只是一处试验场,所以格尔斯试验场的码头规模并不大,但是和半年前赫尔穆特少尉见到的码头,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当时,格尔斯试验场所谓的码头,根本就是临时用木板和泥土搭建起来的,十分粗糙,当时赫尔穆特甚至怀疑随便一场大雨,就可能把这里冲垮,现在已经变成了混凝土结构,并且还增加了小型吊装设备。

当然,如果仅仅是码头的变化,还不至于让他惊讶,现在格尔斯试验场里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核心区域完全用墙体隔离,外围也修建了铁丝网,试验场的区域扩大了五六倍,并且建起了三排房屋。

当然,最让赫尔穆特少尉感兴趣的还是在试验场西侧,一片空地上建设的区域,那里停着一架飞机,但是赫尔穆特却对这架飞机几乎没有任何了解。

他对前来负责接收物资的试验场人员保罗问道:“你们试验场里的这架飞机,是什么型号,看起来像直升机,但是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保罗转身看了一眼,赫尔穆特所指的方向,然后回过头说:“赫尔穆特少尉,这架直升机到我们试验场也没有多久,大约是一个月前,还没有定型,不过应该是国内研制的最新直升机,我们猜测这款直升机是专门用作热带区域的。”

直升机出现的历史很晚,一直到20世纪初,各国才开始研发出来,东非的直升机项目立项于19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1923年,才正式研发出东非第一款也是世界第一款可控直升机“猎鹰号”。

同时期,1907年,法国人科尔尼制造了欧洲首架载人直升机,但是完全没有实用性,然后西班牙人德拉谢尔瓦完善了旋翼技术,为欧洲直升机后续研发奠定了基础。

很显然,东非在直升机研发领域的进度要快于欧洲,不过这也好理解,东非从一开始就是国家队下场,投入了大量资源。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非可没有私人亦或者民间团体,有充裕的资金来投资直升机研发,毕竟当时东非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因此,在恩斯特的主持下,东非于1893年,在姆贝亚市正式成立了东非第一家直升机设计局,最终经过长达近三十年的努力,才正式推出了猎鹰号。

这个过程不可谓不漫长,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于当时东非而言,直升机是完全陌生的东西,彼时,世界都还在研发各种“飞行器”,就比如热气球,飞艇,甚至是飞碟,还有各种天马行空的飞行方案,而直升机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条技术路线,东非就已经把“直升机”作为国家军事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要知道在19世纪九十年代,东非还是世界知名的“山寨”大国,虽然东非军工能力不弱,但基本靠抄袭和模仿,就比如步枪直接从德国获得技术,舰艇学习奥匈帝国等等。

至于自主研发,对于当时的东非而言难度很大,而“直升机”这种完全没有见过实物的东西,东非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一步步摸索。

虽然九十年代,东非的高等教育已经颇具规模,但是也只是有规模,真正本国培养的尖端人才,一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后,才开始彻底迸发出来。

这也使得二十年代,东非在技术领域迎来了一次爆发式发展,维持了东非在电力,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的优势。

在此前,东非虽然在这些新兴产业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基本上是靠“取巧”的方式得来的。

最典型的就是东非的汽车产业还有电力产业,这两项产业东非之所以能挤进世界第一梯队,并不是早期东非教育和科研有多厉害。

而是靠着莱茵皇室,也就是那时的黑兴根王室,在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进行投资,借助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才,技术和教育发展起来。

通俗来说,就是“借鸡生蛋”,这只鸡就是德意志地区,然后,东非亦或者说黑兴根王室把“蛋”拿到东非,这样东非就有了独立生产汽车,电力设备的能力。

可是,技术和人员都不是东非本国人,而是原本德意志地区的人,他们是在德意志地区教育和培养出来的。

东非想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就必须建立本国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际上刚刚进入20世纪初,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当时东非本土培养的高端人才,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欧洲方面招揽的人才也会自然消亡,这就让东非在人才方面出现了短暂的“青黄不接”。

好在,后续随着东非高端人才爆发增长,加上本世纪初工业跃进,东非青年一代迅速成长起来,才避免了这个问题。

东非第一代本国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刚刚踏入社会,就碰上了国家重点发展工业的大势,在这场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他们的理论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纠正。

进入二十年代以后,一大批有知识,有经验,参加过工作,能够独当一面的东非科研人员,也就成为了二十年代东非产业和科技爆发的基础。

而回归到东非的“猎鹰直升机”研发团队,他们更是早于这一过程,经受了考验和磨砺,先成长起来,成为东非版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

眼下,卡尔斯试验场的这架直升机,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期,其他国家尚没有实用的直升机型号出现,东非就已经在考虑“更新迭代”问题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