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郭洺的格外重视,礼部官员们自然不敢怠慢。
于是这一年的科举会试,大量云南、辽东、高丽籍贯的读书人,先是名列春榜,接着更是在殿试上高中进士,被朝廷授予官职。
不过,因为这些边境来的新科进士,很多人虽会写汉文,却说不好汉语,所以大部分人,郭洺还是让他们回到本地去做官,少数则留在京城任职。
科举之事至此,暂时告一段落。
考虑到现在财力有限,不宜再大肆扩张,接下来的日子,郭洺逐渐把重心放在治国理政上。
这日上朝时,他主动在朝堂上,与诸位大臣讨论起了历代的治乱兴亡之道。
“诸位爱卿,你们都是饱学鸿儒,读过的经史典籍,朕自愧不如,相信大家对历朝历代的兴亡得失,应该都有自己的看法,今日早朝,咱们不说别的,就讲一讲此事。”
郭洺端坐御位,抬起衣袖,向下方右侧的李善长道:
“李爱卿,你是内阁首辅,百官总长,你先来说说吧。你告诉朕,为什么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大多不到三百年就会走向衰败,乃至于亡国?”
“回陛下,臣有一些拙见,请陛下参考。臣以为,历代兴亡无非以下六种缘故。”
李善长沉思片刻,徐徐分析道:
“其一是君王自己的问题,君王怠惰政务,沉溺酒色,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宠幸妖妃,朝代岂能不亡。譬如商纣王、周幽王、隋炀帝、唐玄宗、宋徽宗。”
“其二是外戚的问题,国家每逢多事之秋,恰好出现佞幸权奸,欺君犯上,篡夺帝位,朝代也会因此更替。比如王莽篡汉,隋代北周等等。”
“其三是悍将勋臣的问题。不过这种事,一般只会在乱世发生,乱世法守堕落、纲常沦丧,功高震主者往往不甘为臣,这样的例子,在南北朝、五代,比比皆是,臣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四是阉宦横行的问题。东汉党锢之祸,虽是天子假宦官之手,与群臣争权,但阉宦当时权势熏天,也是事实,唐朝则更是如此。”
“安史之乱后,唐廷不再信任地方官员,于天下各地,到处设宦官做监军,甚至京师禁军,也由宦官执掌……结果久而久之,宦官彻底掌握朝政,后来唐之帝王,于宦官手中被废被杀者,屡见不鲜。”
“其五是旁支宗室,手握兵权,心生异志。汉朝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皆是如此。”
“最后是民变。历朝历代,官逼民反之事,不胜枚举。秦末有陈涉,汉末有黄巾,隋末有瓦岗,前元之时有红巾。这个陛下比臣更清楚,臣就不多说了。”
听罢李善长列举的六种亡国之祸,郭洺边点头边道:
“李爱卿说的这六种原因,朕深以为然。嗯,诸位爱卿放心,朕如今创建大明,一定会汲取历代教训,绝不会再让历史重演,不过……我认为李爱卿方才所言,还是不够全面,其他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见解吗?”
听到郭洺询问,殿内大臣议论纷纷。
刘伯温出列道:“臣还有几点要补充的。”
“刘爱卿你说。”
郭洺抬了抬手,示意对方开口。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道:“历代治乱兴亡的原因,除了方才李阁老所言,我看至少还有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