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震关。
此地扼守陇山要道,乃是关中西部最关键的屏障。
如今镇守此关的正是郭子仪。
这一切,自然都是顾易的安排。
郭子仪的能力自无需多言,在原本的历史中,他甚至被许多人誉为“再造大唐”的功臣。
也唯有他,能在此时挡住吐蕃的猛攻。
——“先解决内部最大的威胁,再去解决外部问题”,这正是顾易早已定下的方略。
针对安史之乱,顾易最核心的想法便是——绝不能让内忧与外患像原本历史那样同时在九州爆发。
虽然如此安排仍会造成不小的伤亡,但相比于原本的历史轨迹,已属难能可贵。
此刻,大震关外喊杀声震天动地,不计其数的吐蕃将士正疯狂冲击着关隘。
赤松德赞是真的拼命了。
他必须攻破大震关。
唯有如此,他的大军才能进入关中平原。
到那时即便顾轩率军赶来,他也有了足够的空间与之周旋。
别忘了,吐蕃的主要目的就是劫掠。他们毫不介意夺一城,便搬空一城。
然而可惜的是——
纵使吐蕃人使出万般手段,大震关却如一座巍峨高山,始终岿然不动。
其实,但凡赤松德赞这位赞普尚存一丝理智,此刻都应立刻退兵,再遣使向大唐求和。
但人性往往如此。
青藏高原的天险,终究给了他们过分的自信。
无论是赤松德赞还是其他吐蕃贵族,他们始终坚信大唐不会反攻吐蕃。
在他们看来,即便顾氏大军杀到,届时再退走也“为时未晚”。
至德元年,七月。
在漫天的传闻与期盼中,大军终于抵达大震关。
顾易也终于见到了这位青史留名的将领。
“太傅!”郭子仪毫无架子,虽年长顾轩不少,却在其甫一抵达时便快步上前,恭敬地拱手行礼:
“末将郭子仪,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郭将军不必多礼。”顾轩同样毫无矜持,连忙上前扶起郭子仪,展颜笑道,“我年纪尚轻,于兵家之事亦不甚通晓。”
“这御敌守土之责,仍须仰仗诸位将军啊。”
没错,顾易仍无意直接插手具体的军事指挥。
虽然他自忖这段时日以来,在高仙芝与封常清等宿将身边耳濡目染,确也增进了不少见识。
但若仅凭这点积累就想总揽战局,未免太过狂妄了。
况且,“知人善任”本身,不正是最高明的本事么?
如今历史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顾易不可能事事都以原本历史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先知,但知人善用这一点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