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在!”
一名身材魁梧、肤色黝黑的将领应声出列。
他是大漠汉民出身,当年李骁随萧思摩征讨乃蛮人时,他便是李骁亲自挑选的三千勇士之一。
后来李骁平定大漠,建立了两个千户,苏大强便是其中之一,而当时李骁的麾下总共也只有十三个千户。
这些年,苏大强更是在战场屡立战功,是军中公认的“猛将”,更是李骁的心腹。
“任命你为第八镇副都统,你所辖的第二十四万户府,一并并入第八镇,协助李骧都统整训军队、统筹防务。”
“末将谢大王信任。”
苏大强声音铿锵:“定全力辅佐都统,不负大王所托,让第八镇成为大秦东线的坚盾与利刃。”
他深知,自己能从万户升任副都统,不仅是因战功,更因李骁的信任。
作为出身嫡系的将领,他需在第八镇中起到制衡与辅助的作用,确保新镇始终听从中枢调遣。
“你的话,本王相信。”
李骁抬手示意,继续部署:“为填补兵力空缺,同时嘉奖西征有功将士。”
“现抽调第一镇、第三镇、第五镇中,在西征期间立功的将士,组建第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四个万户府。”
这四个万户府的将领与骨干,全部从立功人员中选拔,先搭建框架,再征召新兵入伍。
大虎和苏大强是带着各自万户离开的原属部队,所以第三十、三十一万户府,会填补他们的兵力空缺。
第三十二、三十三万户府,则是会归入第八镇,充实新镇战力。
众将仔细聆听,很快便察觉其中的平衡之道。
四个新万户的人选,一个出身第三镇、一个出身第五镇,剩下两个全来自第一镇。
如此一来,西征三镇的有功之臣皆有安置,无人会因派系不同而被冷落,李骁兼顾各方的心思,显而易见。
紧接着,李骁又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免去第四镇副都统罗猛之职,任命其为第二镇都统。”
“原第四镇副都统之位,由王铁头接任;原第四镇第十万户之职,由第一镇副万户王大贵担任。”
话音落下,只有王大贵出列重重抚胸接令,而罗猛和王铁头两人则是没有被李骁允许返回龙城奔丧,依旧驻守陇西与河西走廊。
他们的任命将会直接快马送到军中。
罗猛是李骁的姐夫,从河西堡时期便追随李骁,无论是平定漠北还是东征金国,都立下赫赫战功。
此前他任第四镇副都统,虽然不是正职,实则手握实权。
第四镇与第一镇同为李骁亲军,属大秦禁卫军,驻守河西走廊,掌控陇西与北疆的东大门,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都统之位向来由李骁亲领,副都统便是实际掌权者。
此次调任第二镇都统,虽脱离了禁卫军序列,却成了一方独镇的主将,不仅是在职位上获得了晋升,更是赋予了更大的统兵权力。
而接任副都统的王铁头,更是李骁的绝对亲信。
他出身河西堡,与李骁一起长大,最初是李骁的亲兵,一步步做到武卫军千户,然后调任第四镇万户,忠诚与能力皆无可挑剔。
让他任第四镇副都统,等于将禁卫军的核心权力,牢牢抓在了嫡系手中。
至于王大贵,同样出身武卫军,后来担任第一镇第三万户府的副万户。
西征时曾率部攻克花剌子模三座城池,战功卓著,由他转任第四镇万户,既符合“以功授职”的原则,也进一步强化了李骁嫡系在军中的影响力。
最后,李骁提及了第三镇的人事安排:“李东山将军卸任第三镇都统后,由原第三镇副都统陈二强接任。”
陈二强是河西堡老底子,与李东山是过命的兄弟。
当年一起跟着李骁打天下,既是宗室派系的老人,又对李东山绝对敬重。
由他接任,是李东山亲自推荐的结果,李骁应允,显然也是对李东山的安抚。
正如晋升大虎安抚李东江一般,避免两位老将因交权而心生“人走茶凉”之感。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李骁的安排远不止于此。
果不其然,李骁紧接着补充:“任命吴重担任第七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