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夏商西周时期就存在了。”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只是,当时的学校是国家创建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去学习。”
“但在官办学校之外,掌握知识的贵族、士人,也会开办私学教授自家子弟读书。”
“礼崩乐坏之后,官方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反倒是贵族、士人开办的私学,受到的影响不大,一直延续了下去。”
“所以孔子才会说,礼失而求诸野。”
“那么现在,我们再回顾上面所说的话,礼崩乐坏士人阶层失去了工作。”
“以前他们读书是为了做官,现在做不了官了,该怎么办?出路在哪?”
“当时整个士人阶层都陷入了迷茫。”
朱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建立了诸子百家对吧?”
马钰颔首道:“是的,普通的士只能随波逐流。”
“其中的佼佼者,开始思考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该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让天下恢复和平。”
“然后各学派的创始人,基于自身的见闻和学识,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于是就有了诸子百家。”
朱标点点头,说道:“诸子负责的工作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
“所以他们的思想才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马钰赞道:“正是如此。”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这些在汉书·文艺志中有详细记载我就不多说了,回去你可以自己翻书了解。”
朱标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将这一篇的名字记录下来。
马钰接着说道:“我们再来说说孔子,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三点。”
“其一,他继承了之前数千年所形成的文化制度,并将之总结梳理,传承于后世。”
“孔子之前华夏数千年文化,赖孔子以传。”
“孔子之后华夏数千年文化,赖孔子以开。”
“其二,他有教无类,将只有贵族才能学习的知识,教给所有人。”
“前面我们说过,私学一直都存在。”
“但那时的私学是权贵家族内部学堂,也只教授贵族子弟。”
“而孔子开办的私学,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来拜师都能学。”
“从此,知识走入民间,所有人都有机会学习。”
“为后续的百家争鸣和文化大兴,奠定了基础。”
“其三,他把之前贵族的礼仪普及开来,使之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
“君子以前指的是贵族,而现在君子成为了一种修养,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