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inement时间最长才达到100秒,而要实现稳定的核聚变反应,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吴浩的话刚落,在座的一位专家立即反驳道:“我们正在研发新型的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利用激光驱动微型核聚变,虽然单个脉冲的能量有限,但通过高频脉冲叠加,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
听到这位专家的画,吴浩并没有解释和反驳,而是接着说道:“还有生命维持系统。
空天母舰上可能需要搭载数百名船员,在太空中长期生存,需要解决空气再生、水循环、食物生产等问题。”
他调出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模拟视频,说:“目前的太空站生态循环系统只能维持几十人一年的生存,要扩大到数百人,而且是在更复杂的深空环境中,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比如食物生产,现有的太空种植技术只能生产有限的蔬菜,肉类蛋白的供应还是个难题。”
听到吴浩的话,会议室内坐在后排的一位年轻专家当即说道:“我们正在研究人造肉技术,通过一些细胞培养来生产肉类,这项技术已经在地面实验中取得了成功,预计五年内可以在太空站进行试生产。”
吴浩摇摇头,说道:“但细胞培养肉需要大量的营养基质和能源供应,在太空中的成本极高。而且,船员的心理适应问题也是一个大挑战。
长期在封闭的太空环境中生活,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受到极大考验,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陈司长忽然站起身,在白板上列出关键词:经济、社会、政治、技术、伦理、环境。
“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太空文明的十字路口’。”
他用红笔在每个关键词之间画上线条,“解决任何一个都需要跨学科、跨国家的合作,更需要时间,或许是十年,或许是百年,甚至可能更久”
听到陈司长的话,现场众人都不由的点了点头,神色也开始悲观起来。
显然大家清楚,这艘空天母舰看起来很好,但是想要实现它恐怕不太现实。
不过就在众人悲观的时候,程海峰开口冲着众人说道:“虽然很难,但是大家别忘了,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时,距离第一艘帆船出海相隔数百万年。
从‘观星’到‘航海’,我们用了漫长的时间跨越认知鸿沟。
现在,我们只用了百年就从莱特兄弟的飞机走到空天母舰的蓝图——技术爆炸正在压缩时间维度。”
坐在后排的一位年轻工程师突然举手,冲着众人说道:“我想起马斯克的‘火星殖民’计划,他说‘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的概率只有0。4%,但值得为之奋斗’。
我们的空天母舰,是不是也在做类似的事?”
“本质上是一样的。”
吴浩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看到数百公里外的太空,说道:“只不过我们的起点是‘防御’,终点是‘生存’。
当空天母舰成为现实,人类将不再是‘困在摇篮里的文明’,而是真正具备宇宙生存能力的‘星际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