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这块蛋糕,咱们不占有的话,迟早被别人瓜分干净!”
他的声音像粗粝的砂纸,带着战场上的杀伐之气。
但这位领导的激昂并未点燃太多共鸣。
坐在斜对面的专家刘老轻轻摇头,指尖摩挲着保温杯沿说道:“舆论不是枪炮,却能杀人于无形。
当年‘银河号’事件,西方媒体一篇篇‘证据确凿’的报道,让咱们在国际上多被动?
空天母舰这种级别的项目,舆论战场的争夺只会更激烈。”
说着,看着众人说道,“你们还记得去年咱们试验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某国智库立刻渲染成‘太空轰炸机威胁’,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一旦形成,后续解释成本极高。”
一位年轻的海军方面的专家跟话道:“更麻烦的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
可以想象一下,一旦项目曝光,境外各种机构和势力肯定会采用一切办法,比如通过ai生成技术制造‘太空武器部署’的虚假影像,然后在各种社交平台传播。”
“那咱们就不发声了?”这位领导梗着脖子反问道:“当年仲裁案,咱们新闻发布会开了多少场?发言人的驳斥稿都能出本书了,最后还不是靠实力说话!”
听到这位领导的话,会议室内众人不由的纷纷低声议论了起来。
这个时候,坐在海军装备部门方面的一位领导开口说道:“我想起前几天看的《太空安全白皮书》,里面提到‘非对称威慑’概念。
如果我们把空天母舰的研发包装成‘太空防灾体系’的一部分,比如强调其搭载的激光武器能拦截小行星,会不会减少舆论阻力?”
“这招在国内或许有用。”程海峰接过话头摇了摇头说道:“但在国际舆论场,‘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的界定从来都是强权说了算。你们还记得2019年某国退出《中导条约》时,怎么把陆基巡航导弹说成‘防御性力量’的吗?双重标准永远存在。”
“所以需要战略模糊。”
陈司长突然插话,他的手指在桌敲了敲,看着众人说道:“当年核潜艇项目上马时,对外宣称是‘民用海洋科研平台’,这种策略在敏感阶段依然有效。
空天母舰的前期研发可以挂靠在‘深空探测工程’名下,用月球基地建设、小行星采矿等民用项目做掩护……”
说着,他看向吴浩说道“小吴,你说的传统造船业转型矛盾,正好可以用‘太空船舶工业’的概念整合,把航母甲板焊接技术平移到太空舱建造,既能保留产业生态,又能规避舆论焦点。”
吴浩沉吟着点头,却又调出一组预算分配模型:“但这样会导致项目周期延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且民用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军事需求,财政部那边的年度审计很难通过。”
“那就拆分成‘珍珠链计划’。”
首座领导突然开口,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