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的碎片铺满水面,很好地掩盖住水下的药包,同时三角架也被拆散。
失去固定的两根树干后端,由于水流作用,慢慢地散得越来越宽。
靠近桥墩已由原来的锐角“人”字形,变成钝角。
受桥墩阻拦,树干尾端继续随水流流动,前端便紧紧地贴上桥墩。
两个尾端,则继续随着水流移动,最后反过来形成一个逆流“人”字形。
牢牢地卡在桥墩鱼嘴似的迎流面上,看似有些无奈地沉浮着。
底下坠着的两个油桶药包,也分别紧贴桥墩迎流免两侧。
药包为啥没被日伪密集的枪弹引爆?
一个是看得见的纸人纸马才是靶子,吸引了大部分枪弹。
一个是油桶药包外头,分别裹了几层厚实的旧棉被。
浸透了的棉花,堪比最好的防弹层。
最为重要的一个,梯恩梯不怕枪弹贯穿,也不怕潮湿!
某些蹩脚影视作品,往往来个一枪击中任何药包引发壮观爆炸描写,其实那是为了迎合无厘头“提气”需要。
缺乏基本常识——除非鬼子也穷得像八路,拿黑药、硝铵捆扎药包。
………【第二十五章 辽西风暴,爆!爆!爆!】………
既然梯恩梯有这样的好处,还做那么些防护干啥?
引爆装置怕枪弹啊!
什么机械定时器、电子遥控器,在这年月,就别想着唾手可得啦!
甚至是老祖宗的智慧产物“火种”,在这样的“水雷”上也不好用。
条件局限,只能另辟蹊径。
利用生石灰遇水暴热,在密闭容器内甚至爆炸这点。
教赵镇海、风子、铲子等人在油桶药包底部钻几个小孔。
先装一层石灰,再置入几个装着管管、没有吹鼓的小气球,然后装填梯恩梯与碎石块。
油桶底部那几个小孔,下水前用小橡皮塞塞住,防止河水过早灌入桶内。
另用细铁丝,将小橡皮塞与两根树干交叉连接。
现在,两根树干来个反向“人”字形,刚好将小橡皮塞拔掉。
河水立即通过个小孔灌入桶内,只等产生连锁反应——先是石灰小爆炸,接着引爆气球内的**。
再接着会怎样,还用说吗?
说起来繁复,其实两根树干转向的时候,小橡皮塞已经被扯掉。
冰冷的河水正慢慢地渗透进油桶内,只不过由于桶底细孔处,还堵塞着厚厚的干棉花。
引起连锁反应,还有待与时间一道慢慢来。
看热闹的百姓觉得,这纸人纸马好歹也吓过鬼子二鬼子一场。
因而散去之后,有些怀着异样的心情,拿着点好的线香,往河畔路边一插。
合掌拜拜,才心满意足地回家吃饭。
顺便来些个解恨的,添油加醋的段子,发泄对鬼子二鬼子的怨气。
鬼子二鬼子,则是另一种心思。
他们觉得,这一通“羞辱”,简直就是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