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卓越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 第三章 沟通艺术管理者必知的沟通技巧(第6页)

第三章 沟通艺术管理者必知的沟通技巧(第6页)

这些谣言自然传到新来的总经理耳朵里,使得新老板对他不冷不热。爱德华感到很委屈,可这事又不好直接向新老板挑明,唯有加强沟通才能消除误解。

一天,爱德华利用午休时间主动和老板交流。闲聊之中他把自己的经历和工作情况向老板做了汇报,并说明自己工作经验不足、涉世不深,希望老板多多批评指教。

这次交流以后,老板也特意留意了一下他,发现他确实是个不错的人才,对他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在有意无意的沟通中,老板觉得他并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行为举止得体大方,并且待人真诚得体,业务能力也强,于是便签发了对他的任命书。

可见,面对面的沟通,总是有助于增强信任,同时传达意思更清晰。在处理微妙的人际关系或传递复杂信息时,面对面沟通是最合适的方式。

面对面沟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沟通过程都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技巧的运用无疑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在面对面沟通中,以下几个技巧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

1。多听少说。用80%的时间倾听,用20%的时间说话。

2。沟通中不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即使对方是错误的。切忌,你沟通的目的不是去不断证明对方是错的。

3。善于运用沟通三大要素。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三大要素是文字、声音以及肢体动作;行为科学家研究发现,面对面沟通时三大要素影响力的比率是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沟通是要努力和对方达到一致性以及进入别人的频道,也就是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所讲和所想的十分一致,否则对方无法收到正确讯息。

兵知将意,让员工听懂你的话

管理者掌握语言艺术最基础的是要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要让人家听得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兵不知将意”是许多管理者面临的困境,究其根源是沟通的缺乏。“有沟通,才有通向,才能同步;没有沟通,就没有共振,也没有共鸣”。只有让员工听懂你的话,并接受你的话,沟通才有真正的意义和可行性,否则,沟通将是无效的。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故事中秀才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修养显然与卖柴人有很大的差异,而秀才在于卖柴人沟通的时候,却用了很多书面语言,这些语言完全与卖柴人的语言环境没有交集,因此,秀才每讲一句话都会让农夫费解半天,所以最后,双方的交易无果而终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表达不清楚,语言不明白,对方听不懂你说的话,就可能会产生沟通障碍。

有一个采购员被受命为办公大楼采购大批的办公用品,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了一种过去从未想到的情况。首先使他大开眼界的是一个营销信件分报箱的营销员。这个采购员向他介绍了他们每天可能受到的信件的大概数量,并对信箱提出一些要求,这个营销员听后脸上露出了大智不凡地神气,考虑片刻,便认定这个采购员最需要他们的CSI。

“什么是CSI?”采购员问。

“怎么?”他以凝滞的语调回答,内中还夹着几分悲叹,“这就是你们所需要的信箱。”

“它是纸板做的、金属做的,还是木头做的?”采购员问。

“噢,如果你们想用金属的,那就需要我们的FDX了,也可以为每一个FDX配上两个NCO。”

“我们有些打印件的信封会相当的长。”采购员说明。

“那样的话,你们便需要用配有两个NCO的FDX转发普通信件,而用配有RIP的PLI转发打印件。”

这时采购员稍稍按捺了一下心中的怒火,“小伙子,你的话让我听起来十分荒唐。我要买的是办公用品,不是字母。如果你说的是希腊语、亚美尼亚语或英语,我们的翻译或许还能听出点门道,弄清楚你们的产品的材料、规格、使用方法、容量、颜色和价格。”

“噢,”他开口说道,“我说的都是我们的产品序号。”

最后这个采购员运用律师盘问当事人的技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慢慢从他嘴里搞明白他的各种信箱的规格、容量、材料、颜色和价格。

在沟通中,很多人也许因为习惯,也许因为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才华,而过多地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在听的人看来,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听不懂你的意思,就很容易让沟通陷入了僵局。所以,如果我们一定要说一些专业术语,可以用简单的话语来进行转换,或者在专业术语后面加上解释,让人听后明明白白后,才会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这也是值得管理者特别注意的一点。

在一个企业里中,不同的员工往往有不同的年龄、教育和文化背景,这就可能使他们对相同的话产生不同理解。另外,由于专业化分工不断探化,不同的员工都有不同的“行话”和技术用语。如果管理者注意不到这种差别,以为自己说的话都能被其他人恰当地理解,就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因此,管理者应该选择员工易于理解的词汇,使信息更加清楚明确,使沟通更顺畅。

一对父子正在建设一座奶牛场,儿子管奶牛,父亲做细木匠,将赚来的钱投入奶牛场建设以扩大牛群,两人都指望有朝一日能靠这座奶牛场养老送终。这父子俩都承认,如果在今后10年内父亲发生什么意外,全家就不可能达成此目标,因为现在奶牛场尚不能靠一个人支撑下去,还需要额外提供资金。可是,当销售人员提到,为了给父亲购买足额的人寿保险,以保证他万一发生意外后他的保险金还能继续向牛奶场提供必需的资金,把牛群扩大到可以赢利的规模,有必要每年交一笔保险费时,全家人都表示反对,说他们没钱,办不到。销售人员马上换了一种说法来争取他们:“为了保证万一你们当家的遇到不幸你们能继续达到既定的目标,你们愿意把那两头牛的牛奶送给我吗?只当你们没有那两头牛好了。不管出什么天大的事,它们的牛奶都可以保证你们在将来一定能建成赢利的奶牛场。”结果,他做成了生意。

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内容多么重要,沟通最起码的原则是对方能听得懂你的话。所以,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多用通俗化的语句,要让下属听得懂。如果下属听不懂你的方言,你要尽量用普通话;下属不明白你讲的术语或名词时,要转换成对方熟悉的、理解的语言等等。

总之,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是沟通成功的保障。作为管理者,不要简单地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的认识、看法、高度是一致的,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模式,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