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出了芳林苑,路过了永安宫,余光一瞥,便看到一个少年,在认真悉心的教一个少年剑术。
少女七八岁模样,娇笑不止,少年却十分认真,一板一眼,如同一个严苛的老先生。
刘辩站在门口,眯着眼看着,好一阵子,道:“这样的情况有多久了?”
潘隐低着头,道:“回陛下,是太后娘娘允准的,有几日了。”
刘辩静静看着孙权与刘旌,心里慢慢转悠。
“孙权,好像十六了吧?”刘辩道。
潘隐道:“越过年,正十六岁。”
刘辩微微点头,再看着女儿那兴奋通红的小脸,不由笑道:“伯符也是一个人才,明年让他参加科举吧。”
“是。”潘隐屏住呼吸,小碎步跟着刘辩离开。
离开最后一点,他余光还是瞥向了不远处的长公主以及孙权。
刚刚决定对吴景动手,现在孙权又与长公主走的极近,但陛下反而夸奖孙权是人才,还要他参加明年科举!
潘隐不敢多想,紧跟着刘辩。
宫外的尚书台,荀彧等人比以往更加忙碌。
除了年底的事情太多,还有就是宫里做了甩手掌柜,将所有事情的决策交给了尚书台。
天色渐晚,尚书台依旧灯火通明,不止是尚书台的官吏来来去去,还有宫外的官吏进进出出。
这段时间,宫门几乎没有关过,外廷自由出入。
荀攸突然冲出了值房,拿着一道公文,脸色阴沉来到了荀彧值房,怒声道:“丞相,你看看吧。”
荀彧抬头看了他一眼,有些意外,打开公文看去。
不等荀彧看完,荀攸就坐在他边上,怒气填胸,恨声道:“王景兴真是好大的魄力,这是要将我颍川人一网打尽了!”
荀彧看完了,脸色有些沉凝。
这份公文是王朗上来的,内容是要将北方七州的郡县主官进行大规模轮调,其公文里声称这样是为了加速整顿吏治,理清地方弊政。
荀攸见荀彧不说话,铁青着脸道:“我看驳回吧,他太过明目张胆了,这么大的事,事先不禀报,反而直接尚书,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决不能纵容!”
荀彧点头,道:“驳回吧。”
荀攸一怔,本来还准备好一肚子话,准备好好说服荀彧,不曾想,荀彧简单利落的答应了。
在他的注视下,荀彧拿起笔,在这道公文上,工工整整的写上了‘驳回’二字。
荀攸不解了,道:“你真驳回了?”
荀彧头也不抬,继续翻着公文,道:“太过剧烈了,而且没有详细的规划,这种举措,只会引来混乱。你派人通知王景兴,让他有空来尚书台当面陈述。”
荀攸瞬间会意,道:“好,我派人与他说。还有,那田丰在尚书台动作很大,清退了很多人,任命了新的三台主官,还有左右司,对七路监察御史替换了大半,还从洛阳府调了诸多卒役,我怀疑,他要做事情了。”
荀彧拿起笔,写了几个字,在换公文的间隙道:“御史台的事务,不归尚书台管,你莫要插手,更不要说什么。”
或许是荀彧答应驳回了王朗的计划,荀攸神态相对轻松许多,道:“那些我不管,我是担心田丰,这个人胆子大,手段狠,一旦放开他,还不知道要惹出多大的祸乱来。”
荀彧神情动了动,拿起的笔,慢慢又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