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们走南闯北,也深知大多数县城还没发展起来,但他们知道南地。
他们看准商机行事,这几年糖厂发展迅速,就导致他们多数会去进货。
哪怕没进南地,半路进货,也能从交谈里,知道一些事。
南地那么贫穷,几年的果酱、果糖、果干以及蜂蜜、蜂蜜面膜的售卖,都让他们脱贫致富。
新县城都要盖起来了,比海城只强不弱!
夸大的说法,源自好胜心。
因为大多走商的家乡,也并不富裕。他们不想被人小瞧了。
这些引导里,话题自然又传到盐商堆里,再由盐商,传到沿海地区,被这里的百姓听到。
尤其是杨家兄弟这里,更有几个收盐的人,在附近聊着这些趣事。
百姓们信息闭塞,很少知道外界的消息。
他们世世代代都这样过,更清楚海城已是繁华之地,以为别地的百姓更加悲苦。
但原来,有盐的地方,才要苦一苦百姓。
这件事,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
在海城之外,众多城市里,尤其是最初推行商务令的地方,百姓们一点点知道了商务令的真面目,他们原来可以不用受那么多苦的。
而其他城市,林庚的商号都在发力。一点点散布谁对百姓更好,从良臣好官,到圣君明主。
这些对百姓们的影响不大,他们也就听听而已。
但等他们听说贤王起兵,占领了江东三省,知道朝廷派兵镇压,捉拿反贼以后,这些事就深入人心了。
普通百姓,哪里管谁是皇帝?
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就是无妄之灾。
百姓们习惯了逆来顺受,往年也是朝廷说什么是什么,但今年不大一样,今年他们会想着,为什么皇室内斗,要他们付出代价?
他们没享几天的福,但要为了战争,让自家儿子去当兵,拿出银子做军费,还要承担粮价、药价上涨的后果。
他们又会去想,既然拦不住,横竖都要打仗,那能不
能换一个明君来当皇帝呢?()
让一个可以带着他们过好日子的皇帝,成为最后赢家。
ˇ想看羽春写的《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第177章当皇商吗?请记住。的域名[()]ˇ『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循序渐进的推动之间,直到战事挑到明面上,才让当地官员意识到严重性。
他们再上折子启奏,在街上巡逻,不让百姓胡乱议论,也拦不住了。
官府才多少人手?贤王都要打过来了,还有空管百姓的嘴巴吗?
而此时的海城,还未受到战争波及。
这是大后方,是都城以外的“第二心脏”。
进入十月,谢星珩才收到来自林庚的第二封信。
这次,信里内容简单。
一是当前战况。
二是边境战况。
外忧内患同时来,山河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