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是现在,至少要等两年。”
“待本王称帝大典结束,第八镇完全成型,秦军休整完毕,才能出兵。”
“至于具体开战时间、出兵规模,都得由秦国说了算。”
周伯温与吴焕闻言,心中一沉。
他们原本盼着秦国能尽快出兵,缓解宋国在淮南的压力,可“两年”的期限,无疑让他们的希望落了空。
吴焕忍不住上前一步,急切地说道:“大王,金贼在淮南的攻势日益猛烈,我大宋百姓深受其苦,若等两年,恐怕……”
“恐怕什么?”
李骁打断他的话,眼神锐利如刀:“宋国坐拥数十万大军,难道连两年都撑不住?”
“若是害怕被金人亡国,不如直接向我大秦称臣纳贡,成为我大秦的附属国,本王就即刻出兵。”
话说到这份上,周伯温与吴焕也明白,再争辩也无用,只能躬身应道:“大王说笑了,我等知晓。”
李骁话锋一转,又抛出一个条件:“另外,秦国为筹备东征,需大量军粮。”
“宋国需在半年内,为秦国提供一百万石粮食。”
“不过,本王也并非贪得无厌之人,知道一百万石粮食对你宋国而言也并非小数。”
“秦国不会白要,这一百万石粮,秦国用金银铜钱购买,按市价结算。”
周伯温与吴焕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他们本以为秦国要强行索要,没想到竟提出用金银购买。
粮食可是战略物资,不会轻易对外售卖,宋国之前答应二十万石粮草已经是极限,一百万石可是要费不少精力。
因为路上的损耗巨大,即便是全部从川蜀调集粮食,也要准备一百二十万石才行。
所以,即便是秦国用钱购买,也要耗费巨大精力才能凑齐。
但为了从秦国借兵,这些粮食是必须给的,毕竟秦国也是花钱买的。
实际上,这些年秦国东征西讨,从西域、关中劫掠了大量金银,如今国内金银数量远超流通所需,已出现轻微通货膨胀。
在龙城,一枚金币去年能买五石粮,今年只能买四石;布匹、牛羊的价格也涨了近两成。
金银若不流通起来,跟一堆石头没区别。
而宋国的粮食很少对外销售,秦国从宋国买粮,大都是通过宋国的商人走私过来的,价格高,数量少。
如今借着联合攻金的由头,用金银换粮食,既能缓解国内通胀,又能储备军粮,可谓一举两得。
“大王,一百万石粮数量庞大,我大宋需时间筹备,半年期限恐怕……”周伯温试图争取更多时间。
“最多半年。”
李骁语气坚定,没有丝毫让步:“若是宋国连这点粮都凑不齐,那联合攻金之事,恐怕也没必要再谈了。”
周伯温与吴焕心中无奈,却也只能答应:“臣等会尽快回禀陛下,督促国内筹备粮食。”
此次召见结束后,周伯温与吴焕不敢耽搁,第二日便带着秦国的答复,匆匆离开高昌城,返回临安复命。
他们知道,“秦王称帝”、“两年之约”与“一百万石粮”的消息传回宋国,朝堂上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
而他们的北伐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
转眼间,两个月时间过去,李骁早已从高昌城返回龙城。
此时的龙城,处处透着忙碌,顾自忠、张兴华、韩久光等核心大臣,几乎天天聚在王府议事,首要商议的便是开国称帝的关键事宜:国号。
这日议事,顾自忠率先躬身启奏:“大王,如今称帝大典筹备已近半,国号一事需尽快定夺。”
“臣等商议,先请教大王之意,是否继续沿用‘秦’为国号?”
李骁端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沉吟片刻,缓缓摇头:“秦,不可用。”
“一来,这并非正式国号,不过是众人因本王‘秦王’的封号而称呼,说到底只是个王号。”
“二来,昔日秦始皇一统六国,‘秦’为国号,珠玉在前,本王若再用,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且秦朝历二世而亡,寓意也不够吉利。”
张兴华紧接着说道:“大王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