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古代养娃日常桃花露 > 第164部分(第2页)

第164部分(第2页)

刘识在给张明华的回信中鼓励道,不宜妄自菲薄,一定要摒弃杂念,且沉下心来备考,不要给自己的未来留下遗憾,至于结果,那就交给命运去裁决吧。

张明华为人谦逊谨慎、随和亲切,平日里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因此得到他考中贡士的好消息之后,大家都很开心,纷纷表示恭贺。

刘识将众人的恭贺也都在信中一一代为转述。

就连暖暖听到张明华榜上有名的喜讯之后,都开心地拍手道:“张先生考中了,真是太好了!这样以后他就能继续跟着爹爹一起做官了!”

刘识听了暖暖这话,笑道:“暖暖,张先生考中了进士的话,就不能再跟着爹爹为官上任了。”

暖暖不解,抬头疑惑问道:“为什么呢?”

“因为张先生也有自己的志向啊,所以他怎么能够一直跟在爹爹手下做一个属官啊。”刘识微笑着解释道。

暖暖还是不解,双手托腮,一脸询问。

刘识便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像是暖暖和弟弟们一样。暖暖喜爱弟弟们,并且细心地照顾他们,而弟弟们也乐意和暖暖一起玩耍,但是将来暖暖长大了,想要做些别的事了,或是弟弟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喜好,你们还能每天都在一起玩耍吗?”

暖暖似懂非懂,但是却很坚定地说道:“我会一直喜爱、照顾弟弟们的!”

明亮的眸子里写满了认真,握紧的小拳头里全是坚定。

刘识见了这样的暖暖,心中一片快慰,摸摸她的小脑袋,笑赞道:“暖暖好样的,真不愧是大姐姐,知道爱护弟弟们!”

刘识说这话的时候,可没有想到将来一双幼儿长大了,会被霸气的暖暖“压迫”到“敢怒不敢言”“两眼泪汪汪”。

红河县的五月,天气已经十分炎热,除了清晨和傍晚,白日里人们寻常都不敢出去。

这样也好,百姓们都安稳地呆在家里避暑,县中的守卫警戒工作也会减轻许多。

而赵铣也终于成功地派人打入观音山山寨内,只等着其人传回观音山山寨的具体布防情况和兵力多寡,仔细参详,制定攻占清剿的策略。

彭瑾见刘识独自一人沉思时,眉宇间比以前更为凝重,甚至还带有一丝摩拳擦掌的热切期待,便知道他和赵先生筹谋的事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甚至是到了最为紧要的时刻,胜利在望。

刘识不说是什么事,彭瑾也不好出言打探,更谈不上建言献策了,她能做的就是叮嘱众人各司其职,打理好内院,照顾好三个孩子,让刘识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奔忙他的事业,实现他的抱负。

六月中旬,是一双幼子的“百日礼”,也是一年一度的“双抢季”。

因为感念于刘识的恩德,所以哪怕是田间再忙,百姓们都特地抽空去县衙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或是一小筐鸡蛋,或是一篮子菜瓜,林林总总的,很快就在县衙门口堆成了一座小山。

礼物不算贵重,都是自家出产一些东西,但是胜在那份诚心恭贺的心意。

红河县大洪之后又逢大旱,多亏了刘识未雨绸缪,预先建造了不少蓄水池,里面储水丰富,这才能让他们安然度过这个“双抢季”,粮仓谷满不说,还能期待下一季的丰收。

想到刘识到任以来采取的一系列的惠民措施,百姓们就心生感激——刘识不仅让他们吃饱穿暖,免于“兵灾妖祸”,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许多蒙学,让他们的孩子能够少交甚至是不交束脩就能够读书识字!

在百姓们看来,他们这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们能够上学读书识字,是天大的造化,也是改变他们祖辈刨土求生命运的重要契机。

他们不怕自己苦,但是都希望自家的孩子不用再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勉强温饱。

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有出息,当大官,光宗耀祖,就像是邻境上河县的知县大人梁山那样呢!(未完待续。)

第403章 和美(补更2)

在百姓们看来,刘识不仅是给了他们一条活路,建设蒙学更是给了他们的后辈走入上层的机会啊!

百姓们自然是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如今恰逢刘识的一对双胞胎幼子的“百日礼”,他们怎么会不竭尽诚意,前来恭贺呢。

刘识虽然要忙着一双幼子的“百日礼”,还要忙活“双抢季”以及暗中对付观音山匪众的事,十分忙碌,但还是抽出空来,亲自在县衙门口集体答谢送礼的百姓,并且依旧每家送上一盒点心做答谢礼——既不贵重,显得盛气凌人;也不过轻,让实心实意恭贺的百姓们吃亏,恰恰好,还实惠。

彭瑾在刘识赴任之初就告诉他,把百姓放在心里不是努力施行惠民仁政自己明白就行了,而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心意,要亲民,这样才能官民融洽,互相体谅。

要不然感情幽藏在心中,那不就如锦衣夜行,别人怎么会知道呢!百姓不知道他们的长官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谋划设想,又怎么会设身处地地为长官着想,安顺守纪呢。

大概是和少时的遭遇有关,刘识并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除非对方是彭瑾这样日日相伴的枕边人,或是安老大那等过命的兄弟。所以当初彭瑾提出这个建议时,刘识一时半会儿的很难接受并实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