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惟问:“要拍多久?”
傅润宜说:“等你不想拍,我就不拍了。”
原惟轻叹气,“那要拍到什么时候。”
话是随口说的,说完原惟留意起周边的行人和路况,等绿灯亮起,他转头准备提醒傅润宜可以过马路时,发现她已经收起相机。
“怎么又不拍了?”
“拍好了。”傅润宜轻轻弯着嘴角。
人总是这样贪心,一开始只是想拍一张照片留念,后来一张不够,不笑的原惟想要,笑的原惟也想要,再后来,静的原惟想要,动的原惟也想要。
傅润宜打开录像模式有一会儿了,也没有告知原惟,她其实知道这样做有点讨厌,也明白自己好像很过分,仗着原惟不说讨厌,便纵容贪心一求再求。
这段录像如果回放,应该看起来很像一段废片。
前半段里,几乎都是无意义的街景,等间隔的粗壮梧桐,偶尔驶过的红色出租车,以及试探着去落焦捕捉的穿深色T恤的男人。
街道中声音嘈杂而乏味。
放在文艺电影里,大概是为了铺垫一个失意者的枯燥午后——背竹筐的本地阿婆沿街叫卖;路过的文创店传来的民乐声;导游麦克风里在通知“附小十四班的同学请戴好黄帽子到这里集合”;擦肩而过的路人聊着“博物馆还有多远”“待会儿去吃什么”。
以及一句,原惟忽然看向镜头说的话。
“傅润宜,走了。”
镜头因小跑而晃动,镜头后的女声应着:“哦,来了。”
此后画面中的原惟占据中心,这段铺垫过久的记录终于有了主题。
也有了一段较为完整的对话。
“傅润宜,可以了吧?”
“……我在录像。”
“要拍多久?”
“等你不想拍,我就不拍了。”
“那要拍到什么时候。”
听到这句话时,傅润宜微微怔了一下,反应过来立马按下停止,就到这里了,再多进一些声音和画面都会显得很多余,她像《白日梦想家》里拿到25号底片的华特,忽然从无意义中发现了意义。
“等你不想拍,我就不拍了。”
“那要拍到什么时候。”
她想起一则另类的影评里写过,25号底片或许代表着人生中未知的觊觎。
编鼓巷的绿灯还有十五秒,傅润宜将相机挂在肩膀上,怀里抱着一束花,另一只垂下去的手,悄悄向原惟靠近,试着去碰原惟的手指。
寻常的人群中,他们不寻常地牵起了手。
第17章17真善良
回去之后,傅润宜和原惟分工明确,一个将买来的白桔梗和蓝绣球用玻璃瓶插起来,另一个给阳台根茎暴露的茉莉换上新陶盆。
傅润宜的小猫很忙,四只脚欢快蹦跶,在客厅和阳台之间往返监工,原惟先将盆栽换好,它便跟在原惟脚边重新回到室内。
之后原惟进卫生间洗手,它不敢进,便停在玻璃门前喵喵叫。
傅润宜回头看了一眼小猫,下一秒却被卫生间传来的哗哗水声猛然刺激到大脑。她想起一件要紧事,懊恼自己再三健忘,总是丢脸,剩下的那根绣球也不管了,跑进卫生间,拿起台子上的小玩具,开柜子,塞进去,关柜子,一气呵成。
速度快到像在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原惟旁观全过程,甩了甩手上的水,什么话都没说,只笑了一下。
傅润宜将绣球插好,花瓶挪放到矮几上,小猫又跟在她脚边,好像对新的玻璃器皿兴趣很大。
原惟从卫生间出来,看着傅润宜家小而并不乏味的浅色调客厅,那些柔软明亮的色块里,一人一猫,相处怡然。
相机就放在桌边,原惟拿起来,问傅润宜:“能看看吗?”
傅润宜说:“可以。”
可能是傅润宜有拍完后立即查看照片细节的习惯,以及判断取舍对她来说也并非难事,废片都会及时删掉,从花店回来,傅润宜虽然拍了一路,但细翻翻,也没有多少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