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武不及林四娘:晴雯酷似袁崇焕(3)
袁崇焕是文官,却身先士卒。即使在北京城下,以九千之兵,进攻后金数万之众,重伤仍酣战,除却勇,又有什么字可以画骨!
看晴雯道:“不用你蝎蝎螫螫的,我自知道。”一面说,一面坐起来,挽了一挽头发,披了衣裳,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恨命咬牙捱着。便命麝月只帮着拈线。晴雯先拿了一根比一比,笑道:“这虽不很象,若补上,也不很显。”……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脂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
曹学在此出见曹寅,以为是重大发现,却不看前面有讽刺唐寅为庚黄的调笑:更不见可卿死时,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扣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这个是“四”是“死”的谐音与预言,也是秦可卿(谐音秦克清,暗喻崇祯)*也,先勾宝玉(顺治),再勾凤姐(庄妃),再勾鸳鸯(康熙,二人都是脸上有麻子)。
再看晴雯出淤泥而不染,其对照就是多浑虫灯姑娘。
此时多浑虫外头去了,那灯姑娘吃了饭去串门子(*),只剩下晴雯一人,在外间房内爬着。
回来听房后说:
“若有偷鸡摸狗之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们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
影射的是袁崇焕被诟病勾引满清之冤案,作者为其在小说中“昭雪”!
脂批道:“是哭晴雯也。非哭晴雯,乃哭*也。”
梅村为袁崇焕写《新窦娥冤》,也是写自己仕清是逼上梁山,自己的心还是“在汉的”。
后面的对照就是黛玉临死说“好在身子是干净的”,“有颜”面对江东父老!
所以梅村写晴雯与黛玉在最关键的临死前表明二人的贞洁,虽然她们与宝玉同塌而眠,但没有像袭人、碧痕等把最珍贵的女儿红给了宝玉!是给她们二人立贞节牌坊也!
其实,贞洁暗喻抗清,失贞暗喻投降,可见黛玉、晴雯与宝钗、袭人、碧痕是不同的派别。
(4)晴雯的扇子是啥东东
要彻底读懂晴雯,还要过一道一般人难以逾越的“山海关”,这就是后面对照的冯子英的24扇围屏与石呆子的20把扇子!
晴雯撕扇,看似淘气,其实是两个隐语,一是扇子表示门,表示关口,说白了,就是城门!
石呆子影射袁崇焕、瞿稼轩、李定国等抗清英雄,“偏他有20把扇子”说的是袁崇焕连城驻守,后金两代人就是打不开,正是石呆子所言:要扇子就是要我的命!
二是扇子表示历史,比如《桃花扇》,“20把扇子”,则是南明20年抗清历史也!
屈原作《思美人》,哪里是写爱情,是怀念楚王,梅村作《诡婳词》,表面写林四娘,暗喻则是大明忠烈!
孔尚任借侯李的爱情“馒头血案”,想要吊念的却是抗清英雄史可法也,史可法也是投水自尽!
小引:从“秦淮八艳”看《红楼梦》人物
我的秦淮八艳新编系列,是结合红楼文本进行的文史互证,并在此基础上点评人物小传,所以说是新编。因为前文已经写过两位——玉钗恩度是前生:卞玉京(参看第二章节,不录);关山漂泊腰支细:陈圆圆(参看第二章节,不录),因此本章写的是“六艳”。
其实,最早的所谓“秦淮八艳”并不足八人,“八艳”只是“群芳”的意思。秦淮八艳的事迹,比较系统全面的记录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为了凑足八人,于是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
吴梅村对秦淮八艳故事自然是信手拈来并且有亲身体验,但与十二钗不可以一一对应,因为人物描写要按照故事情节去演绎!
但可以如下归类:“宝玉看毕,因又请问众仙姑姓名:一名痴梦仙姑(颦儿),一名钟情大士(湘云),一名引愁金女(钗姐姐),一名度恨菩提(妙姐姐),各各道号不一。”
例如陈圆圆的《红楼梦》人物分身写法:《红楼梦》中的香菱、元春、迎春、黛玉、龄官是陈圆圆的主要分身,而红楼女儿的生活来源是陈圆圆、卞玉京、董小宛等秦淮八艳。
宝(金)黛(木)加上妙(水)湘(火)成四仙姑,而四春则是原(金)应(木)叹(火)息(水),正好是秦淮八艳,薛小妹十首怀古诗去掉凤姐与巧姐两首,正是“秦淮八艳曲”,非怀古也,是伤今也!因此可以把这看成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再说“故事分写,时空颠倒”是《红楼梦》的写作特色,不可拘泥于时间人物与故事的一一对照,那样是“读死书”,必然“读书死”!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对照,我们姑且可以这样归类:柳如是与董小宛是吴梅村交往最频繁的联系人,好比青梅竹马的痴梦仙姑(颦儿),陈圆圆与顾横波都嫁了降清的夫君可比投降派代表引愁金女(钗姐姐),李香君血溅桃化花扇与有女侠之称的寇白门可比钟情大士(湘云),马湘兰与卞玉京都没有婚姻,可比度恨菩提(妙玉姐姐)!
当然,这是简单的对照,肯定是不精确的,因为人物的分写作者自己也把握不了,秦淮八艳与四仙姑的对照结果是交叉的!但作者点出名号,也是醒人耳目也!
《红楼梦》与许多古籍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取材于历史人物,因此不对照是读不懂《红楼梦》的。但是,如果单一地去对照,就是一种“死读书”的方式。鲁迅说:塑造一个人物,是张三的腿,李四的头。比如说,宝玉对袭人,宝玉对顺治。这些人物是不能一一对应的,他们不是惟一影射,而是发散的,多人的组合。必须将《红楼梦》置身于整个中国文化中去融会贯通地读,才能心领神会。所以说有多少文化,读多少《红楼梦》!
1。到头只剩一盆兰:马湘兰(1)
社会科学“认证”:3=9,9=10000,所以8艳=12钗,自然科学的1=1在文艺领域是可笑的!金陵十二钗是小说人物,而原型是八艳的演义!土默热的蕉园十二钗是对金陵十二钗瞎对应,牵强附会!因为金陵是南京,而非杭州。
(1)秦淮八艳之首马湘兰倒贴山中宰相王百谷
马湘兰,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至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卒,金陵(今南京市)人,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
马湘兰一生有两爱,一爱是爱兰竹,故有“湘兰”著称;二爱是钟情于有文徵明第二名头的苏州名诗人王百谷。百谷名穉登,又名稚登。王百谷广交朋友,时人呼其为“侠士”,但他所用手段也绝妙。有一次,有官员曾揭发他藏名妓于内室,有失官范。王百谷邀当任官员赴宴,待酒酣耳熟之时,唤出*“三陪”,官员无不下水。于是藏妓之事不了了之。从王百谷喜欢“送宫花”给朋友,可见是个聪明世故的浪漫才子,马湘兰像卞玉京苦等吴梅村一样等了王百谷一辈子,但终未结秦晋之好。
公元1604年,“山中宰相”王百谷70大寿,马湘兰“买楼船,载小丫十五”,从金陵赶到苏州置酒祝寿,“燕饮累月,歌舞达旦”。马湘兰从苏州归来,一病不起,不久卒于金陵幽兰馆!南京民间有俗语“二姑娘倒贴”,指的就是马湘兰,可叹!
《红楼梦》还有一个书名叫《金陵十二钗》,这“金陵十二钗”的提法,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