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禅师听后也很高兴!苏东坡认为自己赢了佛印禅师。
回家后,他把这事当喜事告诉他妹妹苏小妹,说自己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他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还有一次,苏东坡要去拜见佛印禅师,他事先给禅师写信,要求禅师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真义,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之礼——不接而接来接他。可是等他到了后,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他,于是以为抓住了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看来你修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接我。”
苏东坡认为这次机锋相对禅师必居下风,而禅师却答以一偈道: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不是境界高,而是我佛印出门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其实,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呢!
又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也来听法。但他来得太晚了,已经没有空位了。禅师说道:“人已经坐满了,此间没有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机锋相对,回禅师道:“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微笑着说道:“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就以我的身体让你为坐位;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将身上的玉带留在本寺,作为纪念。你看怎样?”
苏东坡认为必胜无疑,便爽快地答应了禅师的条件。
佛印禅师说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哪里呢?”
苏东坡一时为之语塞。我们的色身不过是地、水、火、风,没有一样实在,如何能够安坐呢?
苏东坡只好认输,解下腰间的玉带递给佛印禅师,大笑而去。
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不精不诚不动人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
——《渔父》
一次,孔子游观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
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而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
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唤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走了过来。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
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渔父问孔子的姓氏。
子路回答:“姓孔”。
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