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赫(本尼狄克)·斯宾诺莎(1632~1677)BauchBenedictSpinoza,17世纪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唯物论、无神论和唯理论的主要代表。
斯宾诺莎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在他24岁时,犹太教会以思想异端的罪名革除他的教籍,把他驱逐出犹太社团。他移居到阿姆斯特丹等地,以磨制镜片为生,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敬,普鲁士选帝侯曾邀请他到海德堡大学任哲学教授,被他谢绝。斯宾诺莎的一生是思想自由、品德高尚的哲学家的榜样。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
斯宾诺莎探讨了当时哲学的各种问题,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唯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无神论,政治学说和伦理学等。在这些方面,他都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魏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时是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庄子追求的是内在精神的自由,他视功名如粪土,但一般人并不这么认为,还是以充满名利的双眼去看他,正如人们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结果被他骂得狗血喷头。
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国,得意洋洋,见了庄子讽刺地说:“身居偏僻狭窄的小巷,穷得自己编织麻鞋,脖颈干枯,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这正如现代一位诗人所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次,庄子的朋友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往去看望他。庄子还没到呢,就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魏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的。”于是惠子恐慌起来,派人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没找到。
第四天庄子才到,见了惠子就嘲笑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雏,害怕它抢自己的老鼠,就发声吓唬它:‘嚇’!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
魏王听说思想家庄子来魏国了,就想见见他。庄子就穿着打着补钉的粗布衣服,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去见魏王。魏王见他这样子,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疲惫。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疲惫;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惫,怎么可能呢?这种情况比干遭剖心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庄子说,曾子居住在卫国,用乱麻作为絮里的袍子已经破破烂烂,满脸浮肿,手和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已经三天没有生火做饭,十年没有添制新衣,正一正帽子帽带就会断掉,提一提衣襟臂肘就会外露,穿一穿鞋子鞋后跟就会裂开。他还拖着散乱的发带吟咏《商颂》,声音洪亮充满天地,就像用金属和石料做成的乐器发出的声响。天子不能把他看作是臣仆,诸侯不能跟他结交成朋友。所以,修养心志的人能够忘却形骸,调养身形的人能够忘却利禄,得道的人能够忘却心机与才智。
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
人生大义不可违背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叫做足以为戒的大法。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侍奉国君的人,无论办什么样的事都要让国君放心,这是尽忠的极点。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人间世》
庄子说,人际交往凡建立在利害关系基础上的感情,有利便有情,无利便绝情。若以大公无私的天性相合,则弃利趋义。庄子借此说明“以利合”之情,虽“甘若醴”,然冷酷“无情”;“以天属”之情,虽“淡若水”,然亲和“有情”。故“至情”“无情”。
比如,在逃难中,假国人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在价值连城的“千金之璧”和一无所有的“赤子”之间,林回视利为累,视“赤子”为金,毅然做出弃璧负子的选择。这里,“千金之璧”是功利名禄物质利益的代名词,“赤子”富有深刻的寓意,“赤”者光也,喻一无所有,一贫如洗,针对他人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交往价值;但“赤子”却有一颗纯朴无私、自然天真的心灵,它象征着宇宙万物自然亲和的本然状态,是人的真情、至德的体现,它与任何世俗利益无缘,心如明镜,拭去了一切尘垢,清淡如水。“赤子”之心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回的“无价之宝”。可见,林回的价值选择,弃利崇真。视名利如粪土,视真情如珍宝,这是一种比儒家舍利取义的价值选择更崇高的道德境界。
林回把各自奔命的俗人指责自己的道德意识称之为“以利合”,自己的行为是“以天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以利合者”,迫于困境,有求于人,有利则交情亲密,无利则断交绝情,人生得意则有交情,人生患难时则绝交,这是典型的势利小人。“以天属者”,不以利益为交往的准绳,对人的关怀,完全出乎亲和融洽的自然天性。他最后得出了惊世骇俗、千古绝伦的结论:“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以利相合者,终因利相弃。庄子在此深刻地指出了凡是建立在利害关系基础上的人际情感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建立在自然天性基础上的人际情感才是经得起人生考验的。这种思想是独到的,对后人有深刻的启示!也是对阶级社会人际交往的炎凉世态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可喜可贺的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像林回这种“弃璧负子”的见义勇为之举,俯首即拾。
有一位年轻丧夫的妇女,她以自己的真诚和爱心,收养了五位孤儿,并靠捡破烂把他们一个个送进了大学;培养成人。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的寓言故事。这种伟大母性的高尚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无私奉献、见义勇为精神的现代体现!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人想下海捞鱼,倘若有人不幸落水,那我们是弃鱼负人呢,还是弃人负鱼?我希望人们读读这则寓言故事,它能使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名人名言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