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肆当然不会跟茹喜和弘历直接谈条款,但他觉得有件事必须亲自过问,此时他才看向茹喜。
“新的年号定了吗?”
茹喜跟弘历对视一眼,心说你还真把自己当叔叔了,这种事都要插手?
“宣统······咳咳,你们还真是没有创意…···”
听到又一个熟悉的年号,李肆差点被口水呛住。再一想,取这名号的用意自然很清楚,那就是剥夺弘时那位“光绪皇帝”的合法性,彰显他弘历才是正牌继承人。
“不行,这不好,朕赐你们一个。”
这句话出口,一股不容拒绝的气息喷涌而出。
“就叫……”
李肆心说,我来这里,就是要把历史拨回正轨的。
“就叫……乾隆……”
茹喜和弘历先是点头,接着两人几乎同时变色。
茹喜不说了,弘历也是才思过人,对这个年号一下就有了“深度解读”。
乾为天,隆为兴盛。
初听很大气很吉利,可英华倡的是什么?天道,国内兴盛的是什么?天主教。英华士子,现在言必称什么?天意。英华民人自称他们这一国是什么?天朝……
茹喜悲哀地想,天道昌隆,隆的是哪家?是大清自己?
弘历心酸地想,这“叔皇”真是别有用心啊,这“乾隆”二字,怕是寓意“天道昭昭,报应不爽”吧,他是要我坐上大清龙椅,蘀他看好北面江山,再等着合适的时候,光复华夏,让满人得了报应······
李肆咦了一声:“不好听吗?朕觉得很不错。
弘历赶紧点头赔笑:“叔皇取得好!取得好!”
第七百二十章 放宽心,享太平
() 第七百二十章 放宽心,享太平
“英清和平协定”并非缔结于圣道十年十月,早在九月,弘历还未登基时,协定就已在塘沽签订,后世史学家都称呼为“塘沽之盟”,此时光绪皇帝弘时的大军还围着塘沽。
这份协定的订立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双方官员开始磋商细节时,还夹杂着大量跟协定无关的争论。
“军机处章京?先不说军机处已是闲散衙门,小小章京,能代表你们清国朝廷?我英华出面的可是内阁次辅……”
通事馆副知事汪由敦具体负责此次谈判,他质疑代表未来乾隆朝廷的刘统勋的身份。
“这几个人……是什么来历?范次辅的家人朋友?”
刘统勋也对额外多出来的细节条款心生疑虑,不敢直面帐中那位独眼次辅,只是问汪由敦,他就觉得那范次辅虽带着书卷气,可气质更近于武人。
这些细节也不碍大局,很快就解决了,刘统勋因此获益,得了未来入主乾隆朝军机处的许诺,而范晋却只淡淡说跟这几个人有笔十多年前的旧账要算,如果你们不管,那就挥军盛京去拿人,吓得刘统勋等人不迭点头。
当弘历等人聚起来商讨协定草案时,凄凉凄楚的气息几乎顶翻了帐篷。
“清国奉英华为叔国,来往文书均以叔皇帝称英华之主,这……”
这一条让弘历万般难受,当面叫叫,没外人知道,那也无所谓了。可如此堂而皇之广告天下,自己颜面还是小事,大清人心能服吗?
不服不行,没这一条,英华可不会帮着弘历去坐那龙椅,大清继续内乱,英华继续北伐。
刘统勋和傅清都认为,英华避开复华夏之土的主题,而取宋辽旧例,这一点本就是满汉上层的共识,当然,弘时福彭那帮疯子除外。弘历肚子里滚着泪水,只好认下了。
“双方以……为界……”
这是划线,这条线让弘历大大松了口气,英华只要了淮河以南,没推到黄河以南,这条线基本就是英华大军现有的控制线。包括湖北、河南信阳府,安徽大部和江苏大部,甚至都没包括英华之前提到的西安。
接着弘历心口又是透凉,接下来的条款,实质就是当初《浒墅和约》的翻版,而在细节上还更进了一步。
“双方互设公使,协商处置来往事务。”
“割塘沽,设西安、天津、登州、徐州……等十五地为通商口岸,在公使衙门下设通商事务衙门,协商处置商务。”
“设立陆海一体关税衙门,由英华代管海关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