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彦摇头:“无所谓了,之前两院刚核定过了《银行法》,开始推联票,这种联票在哪家银行都能兑付,最适合你们这些作小生意的。”
联票……
张三旺没太懂,思绪也被后一句话拉住了,小生意……自己加上下家,每年十几万两的流水,在王先生眼里也就是小生意,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啊。
在石门县人眼里,张三旺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而在王之彦眼里,他也就是个普通的渠道商。当然,在江南行营的眼里,江南盐业,也只是一个小角色,而到了英华朝堂,跟布局全国的金融新制相比,江南也只是地方一角而已。
圣道九年四月,《银行法》在英华施行,一种叫做“联票”的小额定额银票开始在国内流通,江南行营也发布了《银行法江南条例》,将其推入江南。这种印刷精美,纸张厚韧,绝难仿制的银票,分为一两、十两、百两三种,属于见票即付的不记名通用银行券。这看起来像是元明时的钱钞,但背后的运转机制却大不一样,这是国家牵头,民间分责,上下一体推动的信用货币。
这种银票是英华银行联合所有民间银行推行的,初发五千万两,与各银行的银票汇票业务并存。英华银行要求所有民间银行在英华银行存下两千万两现银,以备现银不足以兑付时,可由英华银行汇票进行转兑。
民间银行欣然接受这一法令,根据法令,英华银行将退出民间业务,作为一家管银行的银行存在。
这项法令是计司早在几年前就拟定好的,但因为各业蓬勃发展,对银钱来往的状况一直掌握不足,心里没底,没有机会实施。眼下趁天灾四起,工业勃发的关口,以金融改制为门,进行国家经济的整体调控,正当其时。
而在江南,资本大潮随着这项法令的颁布,联票的推行,轰然涌入,将原本商货殖民的步伐,进一步推动到资本殖民的阶段。之前几乎所有商代都仰赖英华资本周转,而现在,联票的流动,将更多江南银钱,卷入到了英华的各家银行,由此命脉也交到了英华金融的手中。
这是江南大潮的第一步,在李肆前世,欧罗巴列强从资本层面侵蚀华夏,都是以这一步而入。买办之所以会成为买办,完全为列强效力,是因为他们欠列强各家公司的钱,是因为没有列强各家公司提供周转资金,他们就无法作生意,无法讨生活。
现在,江南商代,甚至江南商代的下家,那些来往于乡间街市,将各项商货组织起来,或外卖,或内销的商人们,他们也成了这样的买办,他们都得靠着英华资本活着。
这还仅仅只是商人的一面,在另一面,不止是江南商人,连英华商人都开始感觉到,他们渐渐难以主宰资本,一个新的怪兽正在崛起,正蹲在了他们的脑袋上,把他们变为下家,他们还得仰受这头怪兽的鼻息,这就是工业。
#c。。。
更多到,地址
第六百三十章 魔鬼就在铜钱中
() 第六百三十章 魔鬼就在铜钱中
“范总管本是枢密院知政,他在的时候都没大动,刘总管来了怎么会动?”
“龙『门』各家银行票行开始对江南人放贷了?这跟李煦有什么关系?”
“龙『门』织厂?那不是一直只作棉布生意,跟丝绸不搭界吗?”
周昆来回到他在松江府的老巢,开始整理跟英华有关的消息,最初还不得要领,可看到“龙『门』港码头泊位扩容一倍”、“英华银行江南分行入驻龙『门』”、“吕宋力夫大举进入龙『门』”、“龙『门』货栈新区铺地”等报道时,隐隐有了感觉。
南面的银子,南面的商货,南面的人,来势汹汹……
如果周昆来敢亲身到龙『门』,就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从四月初开始,进出龙『门』的货船猛然增多,船帆遮天蔽海。但以他羸弱的经济学识,也看不出这番热闹背后的本质。
龙『门』港,一艘船正在装卸货物,龙『门』吊吃力地吐着黑烟,将几部又大又沉的铁疙瘩吊上了岸。
“杨局董……哦,杨总司,年初才运过来两船纸,现在竟把作坊也搬来了?”
“是开分号啊,江南这边人力原料足,纸市够大,在这里设纸厂,纸价还能再低两成。”
“福漳纸业还只是在这买库房呢,看来他们是要哭了。”
“他们还没摆『弄』熟蒸汽机,先忙着吃国内的纸市吧,呵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