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草清花牌止痛胶囊 > 第378部分(第2页)

第378部分(第2页)

各方官司打到李肆面前,反对的自然是文人士子,赞同的多是商贾军人,李肆自己也没了主意,他觉得两方都有道理。

这事他找到段宏时,听说是这事,老头拉上了陈元龙一同讨论,李肆还以为老头肯定会反对,毕竟那陈元龙是腐儒出身。

却不料陈元龙开口就道:“这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的问题。”这一句话就显出了水平,让李肆肃然起敬。

陈元龙出身海宁陈家,学问满腹,他说,历朝文字都在都在变,尽管明清已变化不大,之前北有《康熙字典》,南有《英华字典》,也对大多数字作了规范,但民间所用文字还是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简化,常用之字更是越来越简。

眼下这股简字风『潮』,不止源自军文,还来自“商文”。商人越来越活跃,来往信息也越来越多,用字也在自己简化。即便没有东院推选之风,标淮不一的简体字也会在商界普及。

陈元龙看过“军文”他觉得有些字简化得不错,有些字却值得商榷,总结而言,这不是文字要不要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既能便利,又能不失汉字本意的问题。

李肆有些汗颜,军文大部分是他在在教导司卫时弄出来的,有些字用他前世的简体字,有些字则没变,毕竟他融合了”李四”的记忆,对这个时代的文字没什么疏离。

陈元龙道:“像‘变’,简化为‘变’这很好,前者意形都很繁,易认难写。可‘亲’若是成了‘亲’,少了见,就失了这一字定于人的本意。‘导’变化‘导’就少了此字最重的‘道’,这已是减削过度了。”

段宏时道:“军文是应急而成,着眼点就纯粹为便利,不考虑其他。这就像只谈资本的好处,却忽略它的凶猛一般。若是在沉疴难起,不施雄『药』不足以振作时,行此偏执事,那还没什么话说。若是在国势稳稳而进的从容之时,行此极端事那就是为器而器,失了真道。”

听到这里,李肆已经心中有底,甚至都猜出了段宏时拉上陈元龙的用意。

老头嘿嘿道:“没错,文字顺时而变,但顺的是自然之时,而非顺人主之意。眼下这一国,已自起简字之『潮』,朝廷就该居中引导。修字可是一桩显赫伟业,怎能少得了老夫等人呢?”

于是一直只是布衣之身的段老头,终于顶上了弘文馆大学士的名头带着陈元龙等一帮老儒,开始整理新的“正体字”。以便于读写,但不减本意的宗旨,在《英华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简化工作。

《英华字典》的前身是明代《字汇》,民也称《万历字典》,《康熙字典》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编修的。尽管有了官方字典,但很多字还存在异形、变形、借用等诸多变化,本就需要修治,陈元龙等儒士一直存着“简字正意”的宏愿,如今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地方。

“官字”或者“正体字”之下,不管是军文,还是商文,或者是地方衙门里的“吏文“都对很多字有自己的简化。随着经济的活跃,信息量的增加来往文书的繁复,这些简化字必然会在社会里扩散开,而段宏时等人所作的工作是规范和引导自发的简字运动。

相对于李肆前世,英华这波文字运动,虽也是简体字,结果却跟前者有很不同。直白说,简化得不多重点是将繁难的常用字简掉,更大的作用是进一步统一了文字,将民家自发兴起的杂『乱』简字运动从国家层面组织了起来。

“这个字是怎么回事?”

但李肆在段宏时和陈元龙很快就拿出的《圣道字典简版》里,发现了一个怪模怪样的字。

这是一个“繁化”字,“肆”字头上多子个宝盖。

“这是给陛下专用之字……”

陈元龙忐忑不安,这是在要求皇帝改名,忌讳很大。

“避讳!?”

李肆却是明白了,关于他名字的避讳,之前的作法是将“肆”字右半边那一竖停在一横上,而不破出来,这是他他跟朝堂读书人所作的妥协。但实际民间却自行其是,写到“肆”都各有一套避讳之法。账册的数字大写,以及“肆无忌惮”的“肆”都加上各种偏旁部首,反正大家一看都知道是这字,而且是为了避皇帝的讳而变的。

李肆就是不想让这种事存在,今天大家知道这字是什么来历,以后大家就当这字就是这么写的,历史就是这么变的。

华夏文字的变化,也都是由很多政治变迁而引发的。有些字,如果能理清它的变化,几乎就能看出千年历史的脉络。可问题是,很多史料都遗散了,大部分变迁都已搞不清楚,大家只好傻乎乎照着写,很多繁复的字就是这么来的。

如今陈元龙来这么一出,是另一条思路,想让李肆“改名”,由此让民间不再避讳“肆”字。相信段宏时还在庆幸早早给李肆改了名,如果还叫“李四”那麻烦可就大了。

皇帝要给自己皇子取冷僻名字,为的就是日后为帝时,民间避讳不至于太麻烦。

“朕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个字,怎么不能变!”

李肆毫不妥协,加个宝盖算什么事……

“可陛下不改,民间就不能用此字。”

陈元龙还在坚持,不能用“肆”字,对大家来说可是绝大麻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