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对于犹太人的残害,让犹太复国者们更加紧迫地感到建立犹太人自己国家的紧迫性,为了维持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建国活动,他们开始以近似疯狂的态度,大量地向巴勒斯坦地区输送人员和武器。他们明白,他们早一天建国,就能挽救几百人,甚至几千犹太人的生命。
犹太人建立自己国家的那一天终于被他们等到了,但是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以600多万犹太人的死亡为代价。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0万犹太人死在纳粹的屠刀下。全世界都对犹太人寄予同情的目光。英国、法国、德国都深感自己在“二战”中对于犹太人欠下了巨大的良心债。
这个时候,居住在巴勒斯坦的50多万犹太人则十分关心战后,英国将会对巴勒斯坦实行怎样的政策。有感于英国政府会做出对于犹太人有利的举动,犹太移民大量涌入,但是这个时候的*人开始骚动不安。
1947年2月,深感棘手的英国政府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讨论,它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联合国。这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当时的犹太人对世界政治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果然,1947年11月29日,联大投票,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国和犹太国。根据联大的这个分治决议的蓝图,*国国土可达万平方公里,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人口中*人为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人口中*人为万人,犹太人为万人。决议还另外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第三章 以色列不能没有摩萨德(4)
这是一个明显不公正的决议,其实质显然是在分裂巴勒斯坦。因为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人约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国的领土破碎不整,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反观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居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对于联合国作出的这个决议,不仅*国家不满,同时也让占尽了好处的以色列国不安。
1948年5月初,也就是以色列国即将宣布成立之前,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家,都在秣马厉兵,准备在以色列建国日向犹太人发起全面的进攻。当时,大多数以色列领导人都认为约旦不会参加这场战争,甚至还会制止其他*国家的战争行动。当时,果尔达·梅厄——这位日后的女总理——装扮成*人,只身潜入约旦首都安曼,秘密会晤了阿卜杜拉国王。试探约旦人对犹太人建立国家的态度。
国王欺骗了梅厄,他告诉她,约旦和其他*国家绝对不会对犹太人宣战,如果犹太人宣布建国的话。梅厄相信了约旦国王的保证,兴高采烈地回到了以色列的居住地,并且把这个消息传达给了以色列的其他领导人,他们也接受了梅厄的判断。梅厄满有把握地认为,约旦将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
但是,这些以色列的领导人中,有一个人不这么看,他就是当时摩萨德的领导人哈雷尔,他不认为*国家会轻易允许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对于这件关系到以色列国防军的兵力部署,乃至新生以色列国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哈雷尔必须作出准确的判断。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他派出了一名年轻的特工混在即将逃离以色列的*难民中,来到了阿曼。这位特工也是个*人,他正热恋着一位犹太姑娘。其表兄正在阿曼的阿卜杜拉国王的政府中担任要职。5月12日夜,这位特工终于从阿曼穿过胡达尔前线阵地,带回了约旦装甲部队已整装待发即将参战,以及*军团就要发动进攻的重要情报,这个间谍神奇地从约旦最高军事机关弄到了*国家的详细战争计划。这些充分而确凿的证据使得所有的犹太领导人都明白了战争危险的迫近,本·古里安连夜调派几支部队,在约以边界筑起了一道防线。
到了5月14日,英国托管当局从耶路撒冷的市政府大厦上降下了米字国旗,与此同时,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则在特拉维夫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以色列国成立。次日夜,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约旦的联合军团跨过边界,向新生的以色列国大举进攻。以色列凭借准确的情报而有准备,最终打赢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就这样,摩萨德特工在以色列的建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哈雷尔因此得到了本·古里安总理的特别赏识,并被破格晋升为以军中校。这在以色列创建之初的军队中,已属于第二高的军衔了。
正是依靠像摩萨德这样的组织的出色工作,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力量才得以不断壮大,为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赢得了保卫国家的第一场战争。摩萨德的情报使以色列上层集团丢掉了幻想,立足于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在战争开始前作好了准备。
第三章 以色列不能没有摩萨德(5)
以色列充当英法急先锋
苏伊士运河之战,也叫做第二次中东战争。在以色列,这场战争还被称做西奈战役。这其实本来是一场和以色列没有关系的战争,但是以色列凭借在这场战争中的出现表现——或者说摩萨德凭借在这场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不但一举解决了以色列在蒂朗海峡被埃及封锁的困境,而且以色列还从法国获得核反应堆及武器供应的允诺,可谓一举两得。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它扼守着亚、欧、非三大洲交通要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就被英、法垄断资本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所控制。1956年初,埃及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开始谋求通过谈判将运河收归国有。这对于长期占有着苏伊士运河的英国和法国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坏消息,利益受到侵害的英、法两国,决定通过武力制止纳赛尔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的要求。
但是,尽管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很想教训一下埃及,但是他们发现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困难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离埃及实在是太远了,如果要教训埃及,必须有一个离埃及十分近,而且可以容纳大型舰队和登陆艇的基地,否则完全无法进行打击。其次,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冷战时期,英国的防务是按照和苏联打一场全面核战争,或者在自己的殖民地进行防*来安排的。英国没有打一场有限战争的必要准备。
英法两国想到了以色列。首先,它们有合作的感情基础,以色列就是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才建国的。其次,以色列和埃及是宿敌,以色列是很愿意帮助英法两国教训一下埃及的,这对它自己也很有好处。另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英法两国想通过拉拢以色列参战来争取美国的支持。
事实果然如同英法所料,以色列人一听要打埃及,立马就一口应承了下来。
以色列和埃及在1948年的中东战争中已经打过了一次,而从1953年起,以色列又被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难得现在英法两国来帮忙,可以趁机通过战争来粉碎埃及对于蒂朗海峡的封锁,从而杜绝来自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的活动。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就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登到了前台。而真正的主角,英法却躲藏到了幕后。英法的目的是让以色列先动手,它们等到关键时候再出手,打埃及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法国政府自当年4月起,开始用自己的先进武器来武装以色列。法国的运输船队和大批运输机源源不断地开往以色列,并在黑夜抵达海港和机场,卸下大量的坦克、大炮、战斗机和弹药。面对这些梦寐以求的新式武器,以色列人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这些平日里花钱都买不到的世界先进武器,现在一分钱不花,法国人自动给送了过来。
英法通过输送武器武装好了以色列小兄弟后,开始制定自己的军事行动计划——“火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