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许安有些心烦意乱,他想到了很多的事情,现在也顾不得再和许攸说什么,他必须要思考清楚。
&esp;&esp;“此事本当重治,但所幸未有酿成恶果,但你仍然需要担负失察之过,故夺俸一年,可有异议。”
&esp;&esp;“诺。”
&esp;&esp;许攸再度躬身,应了一诺,他的心中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esp;&esp;只是夺俸一年,虽然有些肉疼,但是还能接受,起码他还是大明的中书府令。
&esp;&esp;“我将中书府交给你,是因为我信任你,也是因为你的能力,你曾经立下的功劳,经历处都有详细的记录,我也没有忘记过,但是你不能留在过去,过去的功绩能够帮你一时,却帮不了你一世。”
&esp;&esp;许安拍了拍了许攸的肩膀。
&esp;&esp;“内阁次辅的位置我一直没有决定,你应该知道是因为什么。”
&esp;&esp;许攸闻言微怔,许安高高抬起,却是轻轻放下,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这么多年来的苦劳。
&esp;&esp;但是这些苦劳和功绩并不能成为他的倚仗,若是他只想要过富足的生活,安然度日,那么倚仗着这些功绩已经是足够了。
&esp;&esp;但是他若是想要待在中书府令这个位置之上,想要更进一步,成为内阁的次辅,甚至于是成为内阁的首辅,那么必须要有更大的功绩和更强的能力,现在的一切还远远不够。
&esp;&esp;“我知道,我曾经说过的事情你都记在心中。”
&esp;&esp;“我大明的所控制的疆域绝不能只有十三州之地,也绝不会只有十三州之地。”
&esp;&esp;“总有一天,无论朝阳如何升起,如何落下,我们所拥有的疆域都将有一地是白天。”
&esp;&esp;“到那个时候,太阳将永远不会在我们的国家落下,黄天将会永远的照耀着我们的国家,天命将会永世卷顾着我们的国家!”
&esp;&esp;“但是……”
&esp;&esp;许安放下了搭在许攸肩膀的手,沉声道。
&esp;&esp;“很多事情应当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治国。”
&esp;&esp;“北疆的威胁还没有彻底消除,西域诸国、南疆百蛮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但是却仍有危险潜伏,不得放松警惕。”
&esp;&esp;“广袤的疆域,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能够让我等有更大的容身之地,但是机遇与危险共存,要想这些新开拓的疆域成为华夏之土,却非是朝夕之功便可,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经营。”
&esp;&esp;“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esp;&esp;许攸低下了头,他现在已经彻底的冷静了下来。
&esp;&esp;“道君之言,攸必谨记于心,并以此事为鉴,时刻警醒。”
&esp;&esp;内阁次辅的职位,他确实要想得到。
&esp;&esp;他作为中书府的府令,他也清楚许攸对于内阁的重视,他有一种预感。
&esp;&esp;内阁将会成为之后大明真正的决策机构,而内阁首辅的地位实际上应当是与古时的宰相相同。
&esp;&esp;就凭阎忠被许安任命为内阁首辅,许攸就知道内阁重要非常,虽然现在只有建议之权,但是随后应当会不断增加其权力。
&esp;&esp;只有成为内阁首辅才是真正意义之上的众臣之首。
&esp;&esp;许攸眼神微凝,阎忠年事已高,已经不再理政足有两年的时间,一旦阎忠故去,内阁首辅的职位必定要重新挑选。
&esp;&esp;而人选必定是从他和贾诩两人之中选定,其余的阁臣无论是功绩还是经历都要差上不少。
&esp;&esp;“希望等到我处理完河北的事务之后,我能看到一个井井有条,收支平衡的户部。”
&esp;&esp;许攸双手作揖,深吸了一口气,郑重道:“攸,必不负道君所托,必定尽力竭智管辖中书府,整顿户部。”
&esp;&esp;“退下吧。”
&esp;&esp;“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