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脸鲜血。
他看了看绞索,驾驶快艇向搜救船驶去。
年初一,全球报刊头版同时出现六张照片。
一张是海底钻台管柱,粗大的铁塔深插入地。
四张是四艘沉船,昏黄的灯光照在破碎的残骸和崭新的脚手架上。
最后一张,舢板塌陷的缝隙中卡着一个身穿橘色潜水服的人。
她身体后仰,面庞被灯光照的雪亮。
全世界对这张面庞记忆犹新。
上一次她登上报刊头条,是冒死潜入集中营、揭露种族残害获得“全球新闻奖”的颁奖现场。
这位备受尊敬的女记者从此长眠在洋底山脉之中。
钻井平台的管柱下没有钻头。
只有四搜满载黄金的沉船。
科考是噱头,海底金矿是骗局。
一场持续百年、彻头彻尾的骗局!
科考船被迅速驱除出境。
科研诚信被质疑,海洋相关的研究经费大幅缩减,海底能源勘探也随之停滞。
海底能源数不尽数。
这是猜测。
无论哪种矿物,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掣肘难以突破。
这就是机会!
海底测绘模拟仓是地平线能源勘探的第一个模拟仓,正是押宝可燃冰。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分解后成为天然气和水,所以可燃冰一直被称为清洁能源无疑。
事实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甲烷,都以可燃冰的形式,存储在海洋洋底和极地冻土带。
可是,对生态环境而言,甲烷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化学气体。
历数地球经历过的物种大灭绝,至少有一次跟甲烷直接相关。
2。5亿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直击洋底,这让洋底蕴藏的可燃冰从海底泄露。大量被气化的甲烷释放到空气中,地球气候迅速变暖,大气含氧量急剧下降,一系列的连锁性反应最终导致全球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大的温室气体。
跟石油开采发生的泄露危害相比,极少量甲烷的泄露,就会对地球动植物资源产生灾难性反应。
依赖于动植物资源的人类也必然遭受灭顶之灾。
这就是单群口中“环境的代价”。
资源调查局批准了地平线可燃冰勘探资质。
他说对技术的驾驭需要时间的打磨。迈出的第一步,应该选择危害性最小的方式。
可燃冰在陆地冻土层也有分布。陆地可燃冰储层结构扎实,即使掏空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垮塌地陷。
他把地平线推向极地冻土层。
他的妻子孙灵菲带领的联合工作组一直在极地科考。
……
“好,”胖子的表情严肃起来,“远东船运说过来见我,人家客气,我们更不能怠慢。鬼强说去踩一踩欧亚大陆分界线,我感觉他还有别的事,去那边也不会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
“哪儿都有眼睛。他们也有盯他们的眼睛。一切等我们回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