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觉得可以做到的!而且这样一来,还有一个后续的妙用可以实现:比如,未来咱可以直接把书的内容推送给读者。然后书名可以隐掉,里面的具体章节名可以用机器人识别词义之后,进行等意或者近似意自动替换。书里面的主角名字,可以利用机器人写作助手自动在同类名字库里面替换掉。
这样一来,看到这本书的人哪怕想推荐别人看,或者从别人那里找盗版,也很难找到。因为这本书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轻易检索的重合关键词的。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那里看,主角名字和书名都不一样,剧情也有微调,主角高矮胖瘦完全按照读者代入分类。
读者看了我们推送的免费章节之后,只能选择花钱继续看下去,或者弃文,或者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从别人那里打听来书名,然后捏着鼻子看一个高矮胖瘦完全不和自己胃口的主角装逼。”
“对了!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原先很多拒绝看榜单和推荐位的老白挑书,都是自己在书库里面按条件检索的。虽然书库里有400万个书号,但是真正写到30万字的不过一成多,350万个书号都是30万字之前就太监的。继续撑到上架撑到后续更到百万字以上的,不过十万本。老白好歹还能靠字数这道门槛筛选掉大量辣鸡。
现在顾总动用了机器人辅助写书软件,给藤迅的书库灌水,一下子四五十万本可以水到几百万字混全qin的书,藤迅的书库岂不是彻底烂透了!自行找书的老白肯定都绝望了吧!这招太毒了!”
“原来用辣鸡充实敌人的书库也是有战略意义的!那就是给没有人工智能推送手段的敌人用户制造检索难度!”
“切,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藤迅那边本来就没几个老白,现在不过是彻底把藤迅吸引老白的机会彻底断根绝种而已。”
“厉害了我的哥!顾总的眼光,我真是服了!简直是洞明烛照一百年啊,该不会是个穿越者吧。”
“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既然是个历史范畴内谈的概念,有诞生的时候,自然也有式微的时候。当人类从手工业时代走进工业化大生产复制的时代,这个概念当然会重要起来,背后的财产属性也越来越重。
当工业化量产已经可以满足全人类的大众化需求、人类有闲钱开始追求精确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的时候,这类权利的重要性自然也会渐渐衰落。其实只要能够看透天道的人,都能轻松拥有顾总的远见吧。”
“是穿越!”“是天道!”
一群历史频道的编辑和一群修仙频道的编辑,就顾总为什么能如此睿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丝毫没有注意到,顾总已经讲完闪人了,深藏功与名。(未完待续。)
第89章 最后一个天赐良机
如果说工业3。0,是大规模标准化量产。
那么工业4。0,就是在以大规模标准化量产为基础的前提之下,利用3d打印、快速再编程工业机器人等手段,进一步深挖个性化的定制需求。
初音智能从2010年开始投资、即将在2013年年初全面投入规模化产业的eos新型3d打印、扫描设备;与西门子合作、初音提供“i”,西门子提供加工硬件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以及诸如此类的布局,都是为这一个远景目标而经营的。
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满足那些碌碌的大众苟且凑合即可。
至于中产阶级、精英和其他全人类中活得不凑合、不妥协的个性分子,由初音来满足他们。
为什么衣服就只该有165、170、175、180这些尺码?原始的裁缝时代,都可以做到按照163、178这些“非标身高“量体裁衣,为什么到了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反而不行了呢?
难道,非要回到裁缝那里,才可以穿到不凑合不妥协的好衣服么?
不用,在不远的将来,只要给服装定制的设计师一台3d扫描仪,把要定制的客户的身材3d扫描一下形成建模。然后设计师把做好的衣服的款式数据模型调进去,设定好参数和面料,一件定制款的衣服自然就可以做出来了——绝对比找裁缝节约数倍的人力成本。
当然,比工业3。0的大众化量贩货肯定要贵。
但是,比封建时代的私人订制裁缝肯定便宜。
前工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进步,是用标准化牺牲用户体验,换来低成本。
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进步,是用比曾经手工定制时代低得多的定制成本,重新把个性化用户体验找回来。
为什么李总在数年之后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到了瓶颈后,要反复强调“匠人精神”和“万众创新”?
其实所谓“匠人精神”并不准确,那只是一种“不妥协、不追求标准,只追求精确贴合具体的、真实的用户需求”的工作态度。
因为工业3。0的生产力已经极度发达了,可以满足全人类的非标需求了;越往后,标准的产品就会越不值钱,只有物理使用价值,没有装逼价值。
gdp要进一步猛增,只能让中产阶级以上追求自己的个性,实现消费升级。
不光中国这样,外国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