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他们自己是清清白白的大儒,然后再忽悠几个昏了头的书生拉帮结派。
登州城现在经过五个多月的整改,基本完成改造。
这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是教育中心。
周长近十二里的城墙内,只会有学堂和墨家的实验室。
和萧云之前的想法有些差别,以前只是想把登州城改造成纯粹的大学城。
然而现在建好之后,就变成将所有满十二岁的孩子都送到这里读书,等到十五岁之后再进入大学学习,主要是凭天赋、能力和兴趣选择去留。
目前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将一定年龄的孩子集中管理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而地方上的县城卫所,也不能只搞学堂。
也要给其他服务设施留出地方,比如医院、诊所。
目前对于华夏的医疗方面,基本是以中医为主。
萧云对中医的了解比大多数人更多一些。
特别是一些推拿手法,比这时候的很多老中医都不差。
当然这样的了解还是比较片面。
后世的中西之辩,仿佛有人在故意混淆,让人看不清楚真相。
萧云认为任何事情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结论,这个结论并不一定是说哪个好,哪个坏。
至少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对比,哪怕不做评判,那么把双方的区别、效果、危害,以最权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应该不难。
以目前萧云了解的情况来说,中医的局限主要还是因为文盲太多了。
其实也不只是中医,这样的情况不利于任何学术的传播。
读书人都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但是现实是有的读书人即便成了良医,他们也不会去给人看病。
不过,这些在萧云这里都不是问题。
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惯例被打破的时候,那么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萧云在每个生活区都有医务部搜集来的各种药方、古方、偏方,随便看。
当然这些方子都是被刻意筛选过的。
小病小灾的,在当地就能解决。
要是大病,或者普通人难以掌控的病症,就可以到附近的卫所县城去看。
反正也不需要花钱。
在这里,中医最大的局限就是药材,现在还可以让外勤人员到各地去选购,这也是太平军里银子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