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英也同样向战区参谋部做了汇报。
值班的参谋人员表示,会密切注意她这里的动态,一旦出现情况会随时派出增援人员。
夜幕降临了,星河悬天,虫声呢喃,微风驱散了些许红土地在白天积攒的热气,让人感到气温相对凉爽了不少。
这本是个适合休息的夜晚,但是整个工程工地和营地的人,却都没有睡觉。
打井分队队长考虑到这个任务很紧迫,安全局势又这么不容乐观,便决定加班加点地工作,争取早日完工走人。所以,工地上一直灯火通明,号声喧天。
蒲英这边更是不敢睡觉,随时盯着几个观察哨的动向。
忽然,没有任何预兆,营地的四周都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事发突然,蒲英立刻拉响了警报,下令所有警卫人员马上进入战斗位置,营地里其他人员也必须立刻戴上头盔、穿上防弹衣、并迅速进入掩体内。
在帐篷里轮休的女兵们,本来就是抱着枪和衣而睡的,听到警报声都是一跃而起,半分钟之内就全部进入了各自的战斗掩体内,保险打开、子弹上膛,几个重火力点的机枪也全都上好了弹链,随时可以对来犯之敌作出回击。
那些工兵小伙子们也早就做过很多次战备演练,都毫不慌乱地暂停了施工,迅速进入营地中的掩体内,还没有忘了将塞维女士保护在中间。
蒲英则赶到了枪声最密集的营地北边的观察哨,打算先摸清楚情况,再决定怎么应对。
ps:
谢谢年过丰,还是看了你的留言,我才知道这书入选了作协重点扶持。然后去打开几个月都不会开的qq,才发现了小编的留言,证实了这事儿……挺高兴的,总算是得到了些肯定吧,虽然我自觉这书还没有那么高大上,只不过是一个yy之作罢了。不过,听说是有奖金的,不知道有多少?多少都是个回报了,嘿嘿,只想到钱,我果然还是个俗人o(n_n)o~
029章 紧张的一夜
营地西北和东北方向都出现了密集的枪声,还可以听到汽车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地传过来。
渐渐的,也能听见人员的呼喊声,语言似乎是当地土著常说的阿拉伯语和英语。
蒲英从夜视望远镜中可以遥遥看见,一辆辆皮卡和吉普之类的车子,从营区西北向东北方向,快速地开了过去。
每辆车上都严重超载,一车起码有二三十人,人人手中拿枪,并不时向天空随意地开着枪。
她还听到营区的西南和东南方向,也有一些零星的枪声,动静比这边小得多,不过似乎也在往北方赶过来。
突然之间,东北方向的村庄附近,枪声大作,天边的火光闪烁成了一片。
其它方向的动静,也一直没有消停。
这些枪声、人声、车声,忽远忽近,时断时续,听得人精神高度紧张。
黑夜之中,蒲英无法判断——这些枪声,是不同派别间的武装冲突?还是针对联合国营地的袭扰行径?
她只能命令女兵们全力戒备,自己马上向战区司令部通报了一下最新情况,请他们尽快查明这一带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此时,在尼亚拉的南战区司令部内,值班人员也已经忙得兵荒马乱了,连在城中休息的阿瓜伊将军等高级官员也都闻讯赶回了兵营。
因为,当晚并不是只有打井分队这一个营地出现异常,好几个联合国在外的独立营地和施工队伍,也都听到了激烈的枪声。
联非达团司令部一边密切关注着局势的进展,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向苏丹政府军以及部落首领打探事件的详情。
终于,各方反馈来的消息是,有两个部落武装在科尔。阿拜奇地区为争抢牧草和水源发生火拼,苏丹政府军的一部已经奉令赶往当地去平息争端。
有鉴于这个时候已是深夜时分,联非达团司令部担心维和官兵机动转移时会在野外中伏。便严令各营地和各分队保持克制,原地待命,切切不可出营、不可介入当地冲突、更不可主动开枪。
蒲英这次只带了40多名女兵出来,再加上打井分队的10多名警卫。总共也就50多人。
而仅仅她刚才在望远镜中见到的那股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人数就超过了200多名。从各个方向的枪声判断,这附近的武装分子,总数可能在800人左右。
按照最坏的情况打算,如果有800人同时进攻营地,兵力对比将达到16比1,维和部队处于绝对的劣势。就算把非战斗人员都加上,也不到200人,还是处于劣势。
并且,维和官兵用的是更适合城市反恐作战的95步枪。对上当地武装的ak47,在射程和火力上并没有优势。
打井工地又只有临时构筑的防御工事,基本上可以说是无险可守。对方如果以车辆强行冲撞,再加上火箭筒的辅助,只需付出少许代价。就可轻易攻入营地。
蒲英这边唯一的优势,也就只有作战人员的素质了。
她曾经见识过黑人武装开枪时的那种随意性和向天性,根本就没有准头。中国女兵们却个个都是神枪手,相信工兵队的警卫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不过,蚁多咬死象,蒲英可没有忘记美国黑鹰在摩加迪沙的悲剧——装备精良的特种兵也不是包打天下的。
蒲英根据形势,将工兵警卫班的战士们全都部署在营地南侧。并让李琪和黄韶容分别带一名副手,在东南和西南两角担任狙击支援的任务。
剩下的女兵,由她和郭亚军率领,全部在北线严阵以待。
营地四周尤其是东北方向的枪声,时而激烈,时而零星。一直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