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表情严肃起来:“走门子,他戚继光要走什么门子?”
吴节笑道:“不过是想换个地方,戚继光说,福建倭乱已平,虽有残部作乱,可有谭纶大人在,倭寇也翻不了天。如今之计,安抚甚于剿灭,政治高于军事。再留大军在福建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如今厘金已废,国家养着这么一支军队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就想请臣给他运动一下,看能不能找个好的差事,最好能够回北京来做官,享几年清富。臣当时就道,官员任免乃是国之重器,自有万岁爷一言而绝,我们做臣子的,等着陛下的恩典就是了。”
嘉靖的面色缓和起来:“吴卿倒是个忠臣,不过,国家再留那么一支大军在福建也是没有必要,不若裁撤了。朕也想过这个事情,戚继光不是能打仗吗,就调他去大同做总兵官好了。”
吴节:“戚继光的台州军训练不易,乃是少有的虎贲之师,这么解散了,却是可惜。”
嘉靖沉吟起来。
吴节接着道:“陛下,何不将戚继光的台州军移镇去东北。这支军队训练不易,必须保留,可若让戚继光带着部属去大同,新人旧人必然有冲突,却是麻烦。不如保留建制,统统发排去东北。东北那地方地广人稀,也需移民实边。有戚继光这支军队在,一旦蒙古俺答有移同。台州军就可以与宣、大军东西对进,对蒙古保持钳形攻势。”
“好!”嘉靖猛地提起如意在玉罄上敲了一下,对走进来的太监道:“今天内阁是谁在值守?”
“回万岁爷的话,徐阁老和张、高两位阁老都在。”
嘉靖:“传他们过来。”
第四百四十五章定调子
吴节也没想到内阁的三大阁相都在西苑值房,心中未免有些疑惑。
自从嘉靖于二十年前将办公地点转移到西苑,再不上朝之后,为了与他配合。内阁、司礼监都在这里设了值房,平日间都会有一个阁臣值守。
因此,西苑也成为大明王朝事实上的中枢核心要地。
这一规矩一直延续下去,不但明朝后来的几个皇帝都在这里办公。到清朝时,满清皇帝也都住在这里。到现代社会,更是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南海。
像今天这种三大阁臣同时值班的情形,以前还从来没与碰到过。
见吴节疑惑,嘉靖道:“还有半月就是春节,内阁需去年各项开支按各部和两京一十三省的实际用度整理出来,然后上报。哪些该结,哪些不该结,都要有个说话。再过得几日,明年的几宗大开支,也得让各部提出来,户部综合算一下,然后内阁拟票,若成,就把红给批了。时辰不等人,三个阁臣已经熬了几天夜了。”
“原来年度财政会议就要举行了。”吴节恍然大悟:“难怪阁老们都在。”
自从实行厘金制度之后,没有了浩大的军费开支,国家财政算是喘了一口大气。到如今,倭寇已经剿平,未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部队和东南军事机关该裁撤的裁撤,该遣散的遣散,总体来说,明朝的财政还是向好的。
不过。国家如此之大,事务如此至多,到处都要用钱。没有巨大的军费开支。别处需要用钱的地方又钻了出来,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
如今,嘉靖又要修宫观,在西苑里大兴土木,又不肯自己掏腰包。
如此一来,国库依旧是窟窿巨大。堵不胜堵,倒苦了阁臣们。
严嵩昨天死了老婆,严府新丧,诸事繁杂,自然没办法来内阁视事。
所以,如今的内阁其实就是徐、高、张三驾马车在勉强维持。
其实,严党的倒掉估计就是最近的事情,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严嵩父子来不来内阁。已经不要紧了。
大不了。大家将来年的开支商量出一个结果之后,让严嵩这个橡皮图章拟票了事。
嘉靖回头微笑着对吴节说:“让台州军移镇去辽东一事你写个条陈出来,等下给阁老们看看。”
这算是嘉靖给吴节的一个考验。阁老们从内阁值房走到这里,大约要花十来分钟时间。
吴节必须在这十来分钟里从构思到成文,写出一篇看得过去的边策来。
一般人若是用毛笔。光誊录都不够,更别说现写一篇了。
这却难不倒吴节,其实,对于东北的边策,吴节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毕竟这关系到明朝未来的走向,关系到自己的子孙后代是否要做亡国奴的大事。
当下。吴节也不推辞,快步走到皇帝御案前。拿了铅笔,用行草飞快地写了下去。
等到三大阁员进了玉熙宫精舍,吴节这一篇六百来字的短文恰恰写完。
硬笔书法可是吴节的强项,虽然比不上用电脑打字,但相比起古人的毛笔字,堪称神速。
嘉靖见吴节文不加点,速度又如此之快,心中欣慰,暗想:“朕亲手点这个状元果然不凡,这两年来确实提朕大大地长了脸。”
嘉靖接过稿子大略看了一遍,然后将调戚继光军去东北的事情同三人说了,就将文章转了过去。
吴节这篇折子除了保举戚继光任辽东总兵官之后,还提出两点靖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