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顺和景王有相互看了一眼,然后景王笑眯眯地说:“吴大人这次在东南领军剿灭倭寇,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来在史书上,也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啊!”
吴节同景王一向不对付,却没想到他会如此恭维,心中突然有些种不好的预感:“吴节不过是督军罢了,我军能获如此大胜,靠的是万岁的德行,靠得三军用命,吴节却没有什么功劳。”
景王笑嘻嘻地说:“吴大人也没必要谦虚,有功劳就是有劳,谁都抹杀不了的。”
嘉靖点头:“吴爱卿沐雪卧冰,有功劳,更有苦劳,朕心中清楚。”
景王又接嘴道:“吴大人辛苦了这大半年,其实也是值了,换别人,也愿意去啊!所谓大炮一响,黄金完两,吴大人这次生发了吧?”
嘉靖的目光落到吴节身上,眼神凌厉起来。
第四百四十二章狡辩吗
吴节心头顿时一惊,景王刚才有意无意地把话题朝金钱上面扯,好象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次去东南,主持台州军的军事,吴节是得了不少缴获,总数达二十多万两之巨。
明朝的官员俸禄一向低得令人发指,一个正七品的知县,每年也不过三十来两。这点钱,要养活一大家人都难,更别说,这三十来两还包括知县的办公费用,连带雇佣衙役的工资也得自己掏腰包。
因此,知县们大多广开财路,截流一些赋税,这也是官场上的潜规则,大家都是睁一眼闭一眼,不当回事。
这年头,要想做好官,不想办法弄点钱,根本就干不好。整个大明朝,只有海瑞这种一毫不取的独特存在,不过,海大人也只能干干言官或者中央机关的郎官,让他主政一方,手头没钱,连衙役都请不起,地方政务立即就会瘫痪。
更别说吴节掌管着千军万马,部队打仗,开拨时需要开拨银子,路上士卒的吃穿用度,又需一大笔银子,战前动员时需要激励银子,战后抚恤、犒赏有功将士也需要许多钱,朝廷发下了来爱的那点钱可不抵用。
厘金制度的出炉,也是基于这一点,军队有了自主的财政大权。
想明白这其中的关节,吴节心中也不惧怕,笑了笑:“景王何出此言?”
景王嘿嘿一笑,对嘉靖说:“父皇,儿臣听人说,吴大人在京城新起了一处院子,父皇猜是哪一处?”
嘉靖:“哪里?”
景王得意地说:“就是以前赵文华的院子,那地方可大着呢。站在皇城上一眼就能看到。父皇当初不是还问过严阁老这是哪家的院子呢!”
“原来是那里。”嘉靖的脸色难看起来,冷冷一笑:“原来赵文华的宅子落到吴爱卿的手里,真让朕意外啊!”
吴节心中一震。暗叫了一声不好。
说起这处院子,他当初也没想太多,主要是家里的人实在太多。以前的地方根本住不下。就让水生回京做官的时候,帮自己物色。
却不想,这家伙一味求大求气派,竟然买了赵文华的府邸。赵文华当初也因为这座府邸触怒了皇帝,这才落得个被砍头的下场。
嘉靖这人非常爱钱,可却最见不得别人有钱。所谓嫌人有,憎人富。
他四处捞钱,别人不好说什么,也不敢说。唯一一个上折子骂嘉靖贪财的海瑞,如今还被关在天牢里。
可臣子们贪墨,却是断然容忍不得。
吴节心中也是恼火。这个景王还真是歹毒。一下手就打到自己的七寸上……呸,他才是一条毒蛇。
吴节乃是裕王的外围。景王和裕王势成水火,同吴节自然是互为政敌,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吴节并不慌乱,心中一动,突然想起海瑞一案。海瑞从南京调回北京之后,见嘉靖因为国家财政缓了一口气,想大兴土木,就上折子指着皇帝鼻子骂娘。
皇帝对他也不客气,直接让朱希忠将这人抓了。
海瑞之所以突然上折子,导火索是嘉靖要在玉渊潭边上建两个大宫殿,用来供奉三清。
这两处工地一建起来就不得了,规模乃是北京之最,工期至少需要五年,每年都须要填进去上百万两银子。
最关键的时候,嘉靖根本就没兴趣自掏腰包,将出钱出力的任务直接压到户部和工部的头上。
问题是,大明朝的财政如今是一塌糊涂,即便少了一大笔军费开支,依旧是赤字一叠,这才引得海大人破口大骂。
看来,今天要想过这一关,只能在这上面下功夫了。
吴节一脸的平静,也不隐瞒,微微一笑:“陛下,臣买的确实是赵文华的宅子,花了将近五万两银子!”
“什么!”嘉靖一脸铁青:“好好好,好得很。吴节,不枉朕信你重你一场!”
听到这惊人的数字,那胡大顺也是神色大变,满眼都是羡慕嫉妒恨,心道:好你个吴节,你他娘才做了几年官就将孙子重孙子辈的钱赚到了,可怜我胡大顺在宫里侍侯皇帝二十年,如今才积下了一万两不到,可恶,可恶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