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五本书着实难分高下。
就和世间的道理一样,正说反说都对。
这便让汤中松右钻了一空子。
他让这五位先生每人试教三个月,这三个月,酬劳照付,待三五十五个月后,依据每位先生的实际表现,最终再定下来由谁长久的教下去。
这一招也是汤中松的独创,新鲜热辣。
在此之前,文道上一师可以收多徒,但是从来没有一徒可以拜多师之说。
不过汤中松对此当然也有他的解释——误人子弟。
虽然也是拾人牙慧,先贤的剩饭。
不过他说的是,徒弟拜师是不错,但师傅可以选择徒弟,徒弟也能选择师傅。
师傅选不好,一拜误终身。
徒弟选不好,一收名败裂。
所以两方都得慎重再慎重。
这一番大道理着实把人绕的云里雾里,好不真切。
但细想之下也的确是极为可取。
我想我学好,所以得认真挑选。
我也不想你先生不好,所以你也得看看我够不够格让你教。
汤中松好似把自己摆在极为低矮之处,塑造了一个满心求学的,看书忘渴的形象。
殊不知,他此举只是为了跳过学书直接学人。
人写的书在他手上,写书的人坐在身边。
人写书自然不会一五一十的把内心和精神全都一股脑的倒出来。
就是这遣词造句也还得琢磨一阵不是?
书面文章和平日里的扯闲篇不一样,光是那些助词虚词之乎者也的就够让人头大了。
而汤中松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人写的书究竟有几分真实,几分造作。
真实到什么地步,造作到什么分寸。
这边是所谓的人情练达。
他看着书,再比照着人。
这人影与书页读着,看着,他就重合在了一起。
有些人难捉摸些,他就让他教了自己五个月。
有些人好捉摸些,连一个月都没有教到。
恍恍惚惚,一年过去了。
若是问汤中松究竟学到了什么?
起码字是认全了,道理也记住了不少。
但更深的学问却是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来。
一个人活在世上,一生深交能有几人?
汤中松却是用了一年时间便深交五人。
每一人都是千变万化,但又有本质的共性。
借着这五人的基础,为他日后的所作所为却是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