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还是孩子。
因为孩子往往都有着一颗干净澄澈的心。他们对任何人都能毫无保留地信任,对任何人都可以无条件的好。
仅是一个单单的喜欢,孩子便愿意为你做任何他能做的事。
人在干净的事物面前,总容易自惭形秽。
《the other》的故事,充满着欺骗,厮杀。道德在生死边缘便崩溃了。里面人性的肮脏和黑暗被暴露无遗。
然而,这所引发的不仅有思考,也不只是批判。
人所建立的道德和人的本能永远是对立的,没有人能将它辩出个对与错。
不管声嘶力竭地碰击,还是振臂高呼地赞同,这些在故事的最后看起来都毫无意义。
最深入人心,是那种从故事里透出来的深深地不解,深深地伤心。
少女的声音像那声在爆炸的火焰中微弱嘶哑的呐喊,这远比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更撕裂人心。
心脏被扯痛到透不过气的感觉,被黑色的星空给笼罩,拉扯开来。
很多事情直到结局都没有弄明白,那是因为故事还没到最后,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
不断地有人死去。
那一个个麻木空洞眼神,倒在信任和爱上,好像在说就这样吧,就这样吧。到此为止吧。太难过了,已经不想再继续了。
《the other》的故事最后所有人都死了。总得有个人来替他们问句为什么吧。倒不是非要个答案,只是实在太难过了。需要一遍遍地问,那份感情才能得到舒缓。
歌声清清冷冷在简单的音效下回荡。
“我□着。
我麻木着。
我是愚蠢的。
因为我还在等待。”
妈妈说她会回来接我的。
在歌声响起的那刻,几乎所有人都想起了电影宣传片中的那个孩子。一股悲凉的疼痛感从心底升起。
“如果丘比特拿着枪。
那么,他开火了。”
“光线暗了,头破血流了。
我们苟延残喘着。”
“真爱啊,我发誓我会给你。我们被彼此束缚着。”
承诺都是在人什么都有的情况下说出。
但却是在人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要求兑现。
故事里面许下承诺的人太多了,所有人都在背叛承诺时,背负着他们的负罪感。
诺不轻许,故人不负我。谁又记得,谁又做到。
“爱到彼此头破血流
你在浪费你的时间。”
“在我的心口,你把自己烧成灰烬。”
唯一真心相待的兄弟,却没能在一起。
“如果脚下的桥断了,你也会和我一起坠入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