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之意,官兵击败安史不是好事?”
赵普冷哼一声。
宋九看了看卢多逊,又看了看赵普。
两府数员宰相,无论卢多逊,或者楚昭辅,沈义伦,对赵普十分排斥,可也有不排斥的人,薛居正,曹彬。
曹彬做人低调,那怕他做了西府宰相,看到士大夫,也要引车避之,省得这些笔杆子罗嗦。
薛居正在赵匡胤朝就是充门面的,不能当真,最有实权的还是卢多逊。
赵普第一天上早朝,两人就发生了冲突。
薛居正嘴角嚅嚅欲动,最后一句没有说出来。沈义伦虽不喜赵普,但他是一个胆小怕事之辈,闭眼就当没有听到。曹彬同样如此,然而正襟危坐。楚昭辅则不然,也冷哼一声。
再看看其他人,有对赵普同情的,也有讥讽的,后者更多。
似赵普是……虎落平川被犬欺。
不过宋九视力好,他终于看到赵普眼中闪过一丝嘲笑。
宋九忽然意会,赵普进京对他很有利,在地方上有理说不清,何为对错,只要赵匡义源源不断地将赵普得罪过的大臣调向怀孟,在这些小鬼的恶咬下,赵普反而不会有好下场。
到了京城,一切放在大家面前。正好乘四个节度使进京之时,他慢腾腾地来到京城,赵匡义不好下手,给了太子太保虚职。是虚职,就不会让人挑剔。赵匡义以后同样不好下手。
或者赵普此时心中在想一句话,俺胡汉三又回来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章 遥远的地方(下)
卢多逊眼中洋洋得意。
赵普神情多少有些灰暗,可是宋九又注意到,赵普的眼神多是看着窗外,在窗外不远处便是朝殿。
宋九忽然明悟。
卢多逊不知天高地厚,认为赵普完蛋了,第一个赵普是快奔六的人,第二个赵普很瘦,还是一个跛子,仕途的不得意,让他心情多少灰落,看上去就象一个末落的老人。
实际不是,赵普的对手不是自己,更不是卢多逊,与他跳舞的对手只有一人,赵匡义。
宋九低下头深思。
自己以前陷入误区,一直想用一些办法,一些不能上台面的办法,不能上台面的办法,就是阴谋。
与赵普玩阴谋诡计,会有什么好下场,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且皇帝是赵匡义,能瞒过赵匡义的法眼?
但阴谋之外呢?
有。
阴谋不行,还有阳谋。
赵普时隔两年多后,与宋九卢多逊第一次碰面,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卢多逊越来越傲娇,宋九却在向一个真正的明相进军。
第一变化是宋九批阅政务速度放慢,更加小心。
第二变化是宋九尽量不反对上面与下面的建议,即便是错误的,他不会完全推翻,而是小心地修正完善。
第三变化,他从来不抢权,堂帖没有关系,卢多逊,沈义伦,薛居正,你们德高望重,是老人家,就交给我处理吧。但尤关到重大政务的提议。审批,也就是册书、制书、诰命、诏书、敕书、敕榜。宋九只是提议,从不参与决策。提议后交给三个首相去决策。即便交到宫中的画黄与录黄,宋九只交录黄,画黄一律交给三个首相,提议后,由三个首相决策批阅再递到宫中。
第四个变化就是他的堂帖越来越活泼。
甚至利用堂帖讨论,不懂的放下身架请教,如果地方官做得好的,一律鼓励赞扬。
此例他人不可效仿的,无他。宋九才三十二岁,放在人生旅途中才刚刚起步,然而在官场上,他只是一个小孩子,与新科进士相比,他比吕蒙正还小一岁,比张齐贤小三岁。所以他不顾宰相颜面,请教地方官员没有关系,然而其他人就不行了。
但不能说宋九是拢络人心。首先他没野心,这个词放在宋九身上就不适合。其次他并没有为了拢络人心而不顾对错,对了就对了,错了就错了。即便赵匡义的意旨。错了,他也提出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