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嗯,朕知道了。”杨改革笑道,看来,这孔家确实有点意思,确实不是冲着石油来了,也不是冲着股票和钱来的,更不是冲着权利来的,和自己提这个事,怕也就是想传递一个想和自己接触的意思,至于怎么接触,这孔家的人还真有意思,含蓄得很,让自己去找他……
杨改革很快分析出了孔家的意思,不得不说,这孔家也忒充大了,也不得不说,孔家有这个资本,这两百年的大明王朝,朱家天下,怕在人家孔家的眼里,不过是众多王朝里的一个,即便是垮台了,也就是过眼云烟,和他们一两千年的传承比起来,他们也并不是那么放在心上,明朝垮了,还可以有个其他朝,他们照样当他们的衍圣公,也就是自己动到儒字头上的时候,他们才会正眼看自己一眼。
“小顺子,这件事,你切记,不可向任何人声张,知道吗?”杨改革理清了思路,便对朱顺说到。
“奴婢遵旨!”朱顺从这件事上手,心里就一直忐忑,生怕皇帝拿他出气,到现在,见皇帝一脸的平静,终于是安下心来。
“大伴,尽快的安排个rì子,朕要到国子监去躺,去听听儒家的经典,也如上次安排的那般。”杨改革又对王承恩说到。既然孔家的人出牌了,自己不妨应下来,既然你们要掺乎,那就比比谁的手段高。
“奴婢遵旨,记下来!”王承恩答应道。
“大伴,孙师傅是初五回来吧?”杨改革又道。
“回陛下,是的,定的是初五到,回来之后,献俘、封赏过后,刚好赶上中元节,正好可以赶上祭奠阵亡的军士,今年中元节,又和往年不同,去年正一真人说要办水陆大会,也正是今年的中元节……”王承恩一口气说出了好几件事。
“朕记得,七月了,这番薯也该熟了吧?”杨改革点点头,又问道。
“回陛下,今年种下的第一季番薯,应该是熟了。”王承恩答应道。
“嗯,总算是要出来了,就是不知道产量如何。”杨改革喃喃的说到,这个种番薯,是拿银子给施凤来买政绩的,每个州县都发了一定的银子推广番薯,就是不知道这推广番薯的银子能起多大的作用,杨改革记得,明朝始终是没把番薯推广开的,至于为什么,杨改革也不知道,只盼如今花了那么多银子和jīng力,能把番薯推广好。
“陛下,天下各州县的产量,也很快可以知晓,如果是靠近京畿的,很快就可知晓其产量的,陛下不用心急。”王承恩安慰道。
杨改革点点头,看来,这个月还是蛮热闹的,孙承宗班师回朝,除了献俘,顺带还有祭奠阵亡军士这个内容,也是个很重要的东西,还有水陆大会终于要开张了,这可是去年就请旨了要大办的,可是请了天下有名的道,佛两教的高僧真人一同前来捧场的,如果加上儒家这个儒字之争,加上办学这个千年难得一见的盛事,可以说,今年七月的京城,将聚集释道儒三家的顶级人物到场,算是一个极为难得一见的大场面。
如果再把如今众多南方人家到京师里找关系,走门路做生意也算上,也就是说,七月,经济方面的顶级人物,也会到相当多的人物,这个七月的běi jīng,将是聚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等顶尖人物的大场面。
如果算上这běi jīng城里jī烈的缴税派和不缴税派之间的争斗,再加上孔家这么隐晦的暗示,这七月,怕是一个相当jīng彩的七月,从现在起,běi jīng城,注定要上演很多不寻常的事。RO@。
第五百九十一章 顽疾
第五百九十一章顽疾
面对孔家的“挑逗”,杨改革是留了心思了,孔家作为享受了两千年富贵的世家,肯定是不会轻易表态站在自己这边什么的,不过,既然这回孔家自己坐不住,有亲自下场的意思,杨改革觉得,倒是不妨试谈试谈孔家,看是真心要站在自己这边,还是仅仅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存在。
其实,综合各方面的意思,杨改革觉得,这孔家十有就是想提醒一下自己孔家的存在,怕和那些官员不一样,不会轻易的站队,因为一旦站队,他们就陷入了被动,再也没有那种超然的地位,如果站队的这一边赢了还好说,如果输了,那可真的是连累到孔家了,坏了孔家两千年的富贵。
杨改革知道,孔家不会轻易的表态支持自己,他们已经习惯了超然的地位,那种一般xìng的泛泛而谈,写个奏表,歌颂一下功德的支持,这个支持,根本没什么用,杨改革要的支持,是孔家亲自下场,真刀真枪的为新儒叫好,为改革儒家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顽固的顽疾而用劲,这才是杨改革需要的。
杨改革知道,孔家不会轻易的放弃超然的地位,不过,这次儒字之争,显然是动到孔家的根本了,也容不得他继续站在超然的地位上坐山观虎斗,他也不得不打起jīng神,仔细的看清场上的状况,及时参与和下注,否则,这场儒字之争下来,谁知道儒字会被解成什么样?孔家没了儒这块招牌,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杨改革也知道,要打动孔家,不是那么容易,即便是孔家不得不下场,有下注的需求,可也是把主动占了个十足,一副羞答答的模样。
杨改革倒是放得段,身为皇帝,为了体现诚意,第二天,就眼巴巴的跑到了国子监,和孔家的人“谈诚意”。杨改革知道,一旦孔家真心实意的支持自己,那么,自己要改革儒家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顽固的顽疾,才会更加的得心应手,成功的可能xìng才会更大。
明朝的灭亡,在现在人看来,很是惋惜,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跃入资本主义,就可以进入工业化文明,就差那么一点点,中国就可以腾飞,成为世界上独霸的存在,很多人在惋惜的同时,也将原因归咎于小冰河;归咎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愚蠢、贪婪,需要吏治;归咎于明朝收不到税;归咎于清朝的好运气。
实际,在中国“医治”好儒家这个顽疾之前,中国是不可能自行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更不可能进入到工业时代。所以,一直在资本主义门前徘徊的明朝,死了。一直号称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也死了。更别说依靠一个民族奴役整个国家的清朝,更得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之霸气,可不是白说的,“士农工商”的排位,可不是白排的,再看看连“士农工商”这个排名都排不上的军人军户……,儒家本身巨大的局限xìng束缚了整个文明的进步,儒家本身,或者说,仅仅是一个维护统治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尽管儒家本身吸收了很多优秀的观点,也出了很多优秀的人,可仍然得说,他不过是个优秀的维护统治的工具,对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解放,更多的是起了束缚的作用。
那种放眼望去,接连不断,前仆后继来的人都是“儒”的恐怖场景,很是让杨改革感觉到恐惧,这种势力实在太大了,大到连杨改革都感觉到无奈和恐惧,更别说新思想,新学说的诞生了,随时会被这种恐怖的力量压扁,没有新的思想和学说诞生,要谈文明进步,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时代,这无疑是好笑的。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儒家在社会传承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杨改革原本的打算,是以自己强大的威望,强力的政治权利,军事权利,以及众多的利益,团结一批人,强行对社会进行改革,利用自己先知先觉的条件,强行攀爬科技树,将明朝硬生生的带入工业化时代,把明朝推向进步的轨道,至于儒家的问题,也是打算利用自己强大的威望,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做后盾,强压儒家低头,或者说,以自身的实力来抑制儒家对社会的影响,使明朝强行进入工业时代,只要自己不犯大错,不死得太早,把明朝送进工业时代,也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也不枉自己来明朝当一次皇帝,也不枉自己叫杨改革。当然,杨改革也不指望过程中一片和谐,已经做好了剧烈碰撞的准备。这也才有了儒字新解这事。
如果儒家能自行改良,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这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杨改革是求之不得,但显然,这不太可能,历史证明,即便是走到了二十世纪末,儒家也没有改良自身的意思,还在使用那些只适用作为统治工具的言论。这也是杨改革准备抛开现在的儒家主流,自己单干的原因。
不过,如今具有儒家一定“解释权”的孔家出现了,这事情,倒是出现了转机,如果孔家全力支持自己改革儒家,那自己倒是不必和儒家这个中国古代社会最大、最顽固的顽疾硬碰硬,完全可以做到对整个社会的改革过程和谐一些,速度更快一些。毕竟,如果有孔家对儒家进行“解释更新”,很多事就无需在由自己去艰难的证明,再配合上自己的强势,这无疑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可以完美的对儒家进行改革,无疑,放开了儒家对整个社会的束缚,明朝跃进工业时代的步伐,将会加快,且不会停息,更不会倒退。没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