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改革纠结,其实,这东林党诸人更加的纠结。
这东林党好不容易等到搬到了魏忠贤。
本以为可以咸鱼翻身。
执掌朝堂了,要是这样,像今天民钦差这样的大好事,基本不会落到别人的身上去,绝对是东林党的囊中之物。
可惜,天不遂人员,魏忠贤是倒了,他的魏党,也树倒糊孙散,可惜,这内阁里,却没有一个适合他们推出的人出任移民钦差,连他们看不起的齐党都能推出一个”可是他们,却没有。
本来,他们有孙承宗,这是东林党的抗靶子,还是正牌子的“帝师。”
和皇帝的关系的紧密,甚至在内阁之上,可惜,这孙承宗是皇帝的右臂,他不是左臂,负责的是军事上面的,孙承宗一心就负责军事,练新军,这移民钦差,是民政,无论如何,也不会干的。
所以,孙承宗这个最好的人选,就不用考虑了。
本来,这徐光启也该算是半个东林党人,至少,他是被阉党陷害过的,应该和东林党有共同语言的,可惜,人家那是铁杆的帝党,别人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东林党。
至于首辅施凤来和张瑞图之类,这个就不用考虑了,这些家伙,东林党的人都盼着他们下台呢,都准备接他们的班呢,可惜,也是可恨得很,原本摇摇欲坠的他们,到现在还没下台,还在内阁,还是大学士。
这大学士名额有限,他们不让位子,这下面的人就上不去,上不去,这地位就低了,而东林党有分量,有前途的。
顶多也就是个侍郎的角色,比如周延儒,就是礼部右侍郎,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步,东林党诸人,恨不得拿起石头砸死挡在前面的那些人。
杨改革自己还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胡乱之中下对了一盘棋。
才导致有如今的场面,否则,朝堂之上,绝不是像现在这样,自己能比较轻易的控制住局面,最高层的内阁现在都是些“魏党余孽”都是些应声虫,要不就是自己人,将来会垄断朝政的东林党诸人,东林党中的佼佼者,现在的地位都比较低,大多处于侍郎的地步,比如周延儒侍郎和内阁大学士争钦差的位置,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大,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而东林党中的佼佼者想要爬到尚书,内阁这一位置,最快的,没有一年半载,那是不可能的。
一年半载之后,这关系到朝廷数年之内的大事,移民钦差,早就归别人了。
杨改革纠结,东林党更纠结,齐党的家伙们,忙着和魏党的帽子划清界限,准备东山再起,使劲的搅和这件事,和东林党的人纠缠,勋贵们,则在一边清闲的打酱油。
这就是商议移民钦差的大致情形。
下面的吵闹,杨改革也没心思去管,现在,还在一门心思的捋清自己的思路。
依旧和王承恩小声的交谈着。
“大伴,这些勋贵们好像还没推出他们的人选啊!你可知道,这是为何杨改革盘算了半天,发现这勋贵们,还没推出自己的人选呢,要到那个时候,这恐怕会更加的复杂。
到时候,这戏,恐怕更好看。
(访问h>;
第二百二十八章 不放弃,不抛弃
杨改革正在好奇,这些勋贵们,来都来了,可是,现在还没有推出人选,这到底葫芦里卖得什么药?正在杨改革准备问问王承恩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
勋贵们出手了。
“启禀陛下,臣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就在下面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出来说话了。
这个人,穿得衣服很特别,又是站在最前面的,杨改革当下就上心了。
当下就用给王承恩递手势。
王承恩会意,小声的道:“陛下,这位就是英国公,张惟贤。”
英国公?这个名号好熟悉啊!也经常看明朝小说的杨改革对这个名号很耳熟,这是个很nB的家伙,在明朝勋贵里面,是头面人物,当下就很热心的道:“呵呵,国公有什么话,只管说,有好意见,朕一定采纳。”
英国公张惟贤道:“启禀陛下,这件事,臣本不该插嘴,我等勋贵,本不该涉九卿之事,不过,移民赈灾,运送粮食需要走河运、漕运;运人,更需要走河运,甚至围湖,也是和河道相关的,所以,臣建议陛下,何不派遣一位熟悉河道的人协助钦差专事这河运、漕运之事,如此,必定可以使这次赈灾,移民能更好的完成……”派遣一位协助钦差的人?专门管理这河运,河道,漕运?这个设想,倒是让杨改革很意外,本来以为勋贵们是想抢钦差,现在看来,这些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