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杨改革憋着一口气听完了,听完了就把这口气“切”了出去……
这移民还刚刚有点起sè,转运灾民,还刚刚有点模样,就有人打那些船的主意,杨改革本想骂几句,不过又一想,又觉得有点意思。
什么意思?确实,如今转运百万灾民,沿黄河,经运河,到长江,耗费了无数的人力,所用之人,大部分都是灾民自己,所谓的义工。更是耗费了不少银子造船,所以才有千万两银子转运百万移民的事。
不过,确实也有一个问题,大规模的移民迁移走之后,这维系黄河,运河,长江转运的那些义工,确实是要撤走的,毕竟不可能一直把别人都留在那里当义工。这就来了一个问题,义工们撤走了,那么,明末这天灾不断,陕西那地方绝对还会有断断续续的灾民要移民的,自己不可能还维系着庞大的转运船队,这可都是巨额开销,如果把这转运的工作“承包”给一些商人,或许是个办法,毕竟,自己只要出造船的钱,以后转运灾民,就可以由这些以力入股的商人承担,这确实是个省钱的好办法,特别适合rì后那种旷rì持久,稀稀拉拉的灾民转运,更何况,现在自己可能还不用再造新船,转运移民的时候不是造了很多船么?大规模的转运结束之后,倒是可以把这些船“入股”给一些商人,让他们顺带转运灾民,这样,自己rì后就不用为长途的转运灾民出钱了,如果船多了,也能解决更多人的生计问题,这样算起来,这个主意,还是有那么点意思。
“有点意思,有点意思……”杨改革想明白了,就笑着说了几句。
那个大臣希翼的看着皇帝,见皇帝微笑着点头称是,这才眉开眼笑。
“陛下,那……”那个大臣希翼的问道。
“这件事,有点意思,诸位卿家,大家也都说道说道吧……”杨改革来了兴趣了,推迟了去平台的时间,笑着说道。
当下就有人赞成,反正这事是皇帝出钱。
“陛下,臣赞成,此当真是一举三得啊”
“陛下,臣也赞成,依现在的情形看,这移民,怕是要旷rì持久的了,能省一些就省一些……”
杨改革听着有点意思……
“启禀陛下,既然可以以力入股造船转运灾民,陛下何不入股一些海船呢?海船更大,能转运的灾民也更多,岂不是更好?”一个大臣忽然提议到。
“等等,诸位卿家,你是说海船?朕转运灾民,怎么要造海船啊?”杨改革纳闷的问道,你们要想忽悠我的银子,但是也不至于用这样低劣的借口吧。
“回陛下,陛下不是打算在山东移民么?臣以为,海船造价高昂,还不如以少量的银子入股一些商人的海船,这样,银子也不用花多少,灾民也可以转运出去……”
山东移民?杨改革楞了半天,山东那边自己是打算往台湾移的,确实是准备走海运的路子,不过,什么参股商人的海船,让商人们帮自己运人,自己可没这个计划。
“嘿嘿,这事,朕想想……”杨改革嘿嘿了几句,这些个官僚们,也太会忽悠自己的银子了吧
第三百九十章 荷奸
第三百九十章 荷jiān
杨改革正在乾清宫里看书。
这些书,是西洋传教士为了打开在中国传教的大门,特意向皇帝进献的,在中国,没有帝国高层支持的传教,注定是一事无成的,而帝国的高层,莫过于皇帝,于是,如何打动皇帝支持他们传教成了他们公关的主要内容,时不时的就通过汤若望这个给大明皇帝工作的人向皇帝进献一些东西,主要的东西还是书籍,因为皇帝对这个感兴趣,里面大多都是一些讲述西方宗教,传教的书,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好东西。
除了讲述天文,数学,地理的,居然还让杨改革找到一本讲解人体解剖的,这让杨改革觉得有点意思了。
天文,数学,地理的书,一般都直接交给历局校注,然后让经厂刊印,但是这个讲解人体解剖的书,就不可能交给历局去校注了,当然,更不可能交给太医院去校注,怕是要被太医院视为妖书。
于是,也就有了今天这个大批夷人接见的rì子,除了这些传教士,还有就是李之藻雇佣的舰队,终于到了天津,舰队如今就停在了天津,舰队的司令、船长们经过特许,特意进皇宫来觐见皇帝。
……
“泰西传教士邓玉函叩见大明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五十多岁的西洋老头子,毕恭毕敬的跪在乾清宫里,向东方大地的皇帝磕头。
杨改革看着这个脸sè很差的老头子,这个就是邓玉函?明末同时期成就不差于汤若望的西方传教士?这个人别的不说,通晓近十种就这一项,就可列入牛人的行列。
“你就是邓玉函?”杨改革好奇的问道。
“回陛下,在下正是邓玉函。”邓玉函赶紧答道,他们这批传教士,在明朝不停的公关,现在终于有了回报,通过汤若望,他也已经成功的接近皇帝了。
虽然带着一点音,但是,说得是纯正的中文,也算得上是口齿清晰,说话的口气和言语,杨改革判断,这家伙是个中国通。
“你的来历,朕知道一些……”杨改革对这个人的来历,可以说知道得蛮多,这家伙,jīng通近十种数种语言,在西方,是一个一流的科学家,能到东方来传教,可见其毅力和恒心,杨改革对着种人,也是有着深深的敬佩的,就好比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让一个顶级院士到火星上去工作,其艰辛和风险,不是一般人能想象。
“……朕知道你jīng通天文,数械,但是,朕对你写的那本关于人体解剖的书更为感兴趣……,噢,不,应该说是手稿……”杨改革笑着说道,现在这本书,其实,还算不上,很多都是手稿,还需要校注,然后刊印,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书。
“回皇帝陛下,那正是本人所写。”邓玉函激动的答道,这些知识,其实都是用来敲门的砖,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传教,这些知识如果能打动皇帝,他们不介意把更多的知识写出来。
“是这样的……,最近朕在我大明的东北一个边陲,正在和一群野蛮人打仗,这个,你应该知道吧。”杨改革问道。
“回皇帝陛下,关于这一点,在下已经通过邸报了解了一些,是和被称为东虏的人打仗么?听说我大明大获全胜,以零伤亡打死了两千东虏士兵?这真的是一个奇迹……”邓玉函作为一个jīng通近十种数种语言的大学学家,看明朝的邸报,一点也难不倒他,说话更是说得顺溜,如果不是那么一点点怪音,完全就是一个天子脚下的平常老百姓。
“呵呵……,确实是有这样一回事,虽然我大明打胜利了,不过,今天是我大明打死打伤了东虏几千人,但是打仗总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的,所以,朕担心rì后我大明的士卒被打伤,所以,朕就想,这医疗、救治的事,朕必须提前重视,虽然我大明也有医疗手段,不过,多重视汤药、药理,而轻视开创,一般来说,绝不剖开人体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