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之征战岁月全文免费阅读 > 第241部分(第2页)

第241部分(第2页)

为了能有今天的结果,南京和西安方面,能够坐下来谈,秋离老弟一定费劲了心思,从端纳只言片语中,可以想象得出,当然中常委会议上的险恶局势,张杨二位心里十分感ji,玉石俱焚的局面,谁也不想看到,尽管两人已经做好了开打的准备,并为能有这样一位挚友而暗自庆幸。

端纳提出要面见蒋委员长,张杨爽快的答应了,并由张学良亲自陪同前往。

端纳见到蒋委员长之后,奉上一封蒋夫人亲笔书信,信中有一句话:“眼下南京是戏中有戏,不乏借刀杀人者,”蒋委员长看完夫人的信后,默然不语,静坐良久。

以他的精明,不难猜得出是那个在上蹿下跳,幸灾乐祸,急不可耐,那个希望他死于张杨之手,而夫人信中所提,唐秋离力挽狂澜,救局势于将倾,始得有今日谈判之局面,蒋委员长极为动容。

当初他竭力提拔唐秋离,委以高官重任,目的是为了笼络住唐秋离的心,看中的是他背后的实力,怕他被**争取过去,现在看来,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关键的时候,没有想到,是唐秋离直接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蒋委员长颇为感慨,造化弄人,一个弱冠少年,竟然成为党国擎天之柱,此后,唐秋离在蒋委员长心里,视为终生可重用之人,唐秋离所提之要求,无一不准,且加倍予之,恩宠有加到了溺爱的程度。

谈判的大门即以开启,一切都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自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密切关注西安事变的**领导人,更是做了最积极的准备,把陕北的红军主力,开到西安附近,准备会同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一同抗击三十万中央军。

而在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张学良和杨虎城,即致电**中央,请**派出代表团,赶赴西安,共同研究西安事变善后处理办法,商讨抗日救亡大计。

善于用势和谋势的**领导人,立即敏锐的看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使**由非法转为合法,由地下转到地上的最佳契机,可以公开的提出“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的政治主张。

由此而打出一切为了抗战,组成统一战线这面大旗,公开造势,争取民意,赢得人心,**和陕北红军,可以以正当的理由,走向前台,走进国民的视野。

以**的政治成熟度和政治战斗力,落下一粒种子,就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落下一片种子,就可以覆盖整座山川,历史的机遇,为被视为匪的**和**红军,有机会走到政治舞台,并且担任主角。

随着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国大西北的古老城市西安,临潼骊山脚下华清池畔,张杨的一声枪响,机遇的大门,为**轰然洞开,从此再也无法关闭,并最终得到了江山。

对于派代表团去西安,与张杨共商大计,组成联合阵线,**内部并无异议,但是,对于如何处置被拘押的蒋委员长,**内部,却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停的意见。

一种意见,蒋系中华民国的实际领导人,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一旦失去了蒋这个重量级人物,各个派系,必然会为争夺国民政府最高领导权而骤起纷争。

内战一起,国家变得四分五裂,受损的只能是中国的国防力量,只能是便宜了日本人,别的不说,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山西的阎锡山,远在四川的刘湘,都有这个实力,连目前和我们相安无事,和平相处的平津的唐秋离,都有这种争夺最高领导权的可能。

若是远在南京的唐秋离,知道**内部高级干部之中,有这样看他的人,定会是满嘴酸涩,苦笑不已。

另一种意见是,把蒋交给人民公审,判处其死刑,十年内战,他老蒋杀了多少**员,杀了多少红军战士和他们的亲属,蒋某人的双手,沾满了**人的鲜血,在座的哪一位,不是和他有着血海深仇。

现在,机会来了,蒋介石落在和我们有着良好关系的张学良和杨虎城手里,何况,蒋介石一死,国民党的势力,就会分崩离析,更有利于红军摆脱目前的局面。

而***和周恩来,却站在更高的角度和视野来考虑问题,目前,我们的主要敌人,已经不说蒋介石和他手下的军队,而是充满亡我中华之野心的日本帝国主义。

蒋介石一死,国民党四分五裂,**和**红军,势必难以独力抵抗日本侵略军,中国只能陷入灭亡的地步,到时候,日本侵略者全力对付**和党的军队,红军只有最终覆亡的命运。

由衷的敬佩**第一代领导人,他们能放下个人和党派恩怨,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xiong怀和智慧,的确当时任何一个政党所无法匹敌的。

**领导人***的第一位夫人,杨开慧女士,就是被蒋委员长的手下杀害的,用伟人后来的话说:“岂敢以个人恩怨,而损害国家与民族大义”

十二月十七日,苏联**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东方部指示**,考虑到蒋介石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抗日力量的重要领导人,希望**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利弊,放蒋回南京,**复电,决定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

**内部关于放蒋和杀蒋的争论,戛然而止,形成统一意见,组成**代表团赴西安,有条件放蒋。

遂以时任**中央副主席、**红军总参谋长的周恩来,率领叶剑英、秦邦宪三人组成**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杨处理西安事变的善后事宜。

有了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的**参加,且以各种能力均超绝的周恩来担纲此重任,西安事变,随即走上了快速解决的道路,并最终达成各方都较为满意的协议。

****

第三百七十八章 西安事变之结局

第三百七十八章西安事变之结局

**三人代表团抵达西安后,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热烈欢迎,当晚,即在西安张学良公馆内,就如何处理西安事变,进行磋商。

这个时候的张杨,虽然因为唐秋离的努力,摆脱了与优势中央军交战的危险,但对于西安事变究竟如何处理,才是最稳妥的办法,心中并无定数。

此前,张学良曾经多次面见蒋委员长,重申八条主张,劝蒋答应,无奈,此时的蒋委员长,态度十分坚决,不肯就范,并对张学良说:“你现在就是把我杀了,我也不会在被拘禁的情况之下,答应你的条件。”

杨虎城也曾经几次劝说蒋委员长,同样被拒绝,不过,对杨虎城的态度,要比对张学良的客气得多,显而易见,张杨二人在蒋委员长心目中的亲疏远近和地位,是不一样的。

事情就这样僵持在那,此时万万不可放蒋回南京,否则,前功尽弃,西安事变只能是以荒唐的情形收场,成为众人的笑柄。

更不能杀蒋,否则,张杨二人会成为众矢之的,在政治上、军事上,都会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杀不得、放不得;蒋委员长的态度又是顽固不化,张学良和杨虎城就像是捧一个烫手的山芋,一筹莫展。

**代表团的到来,不亚于给mi茫之中的张杨,带来了新的希望,而**成熟的政治主张,更是让张杨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代表团有备而来,周恩来提出,可以释放蒋介石,但是,必须是有条件的释放,我们三方,可以拿出一个成型的协议,即囊括我们三方的政治主张,又能代表或者反应当下中国的民意,一切还都有利于团结各种爱国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周公这一番话,实际是给西安事变如何解决,提纲挈领的提出具体方向,随后,由**、东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