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这就是双方在争夺自己身后的这座城池,而自己的命令就是守住城楼,不被攻占。
凤九歌推测敌军肯定是不善于骑马的民族,不然不会全部都是步兵,唯独他们的将领们才身在马上指挥作战。
凤九歌命令楼内百名骑兵迅速的从城门策马奔腾出来,然后立即关上城门,以免让敌军有可乘之机。
凤九歌虽然还没有作战计划,但是,对于敌方的兵种以步兵为主,凤九歌采取了以骑兵相对。
古兵书上曾记载:“百年来,步兵难敌骑兵!”
凤九歌将自己的百余骑兵分成三排排列,而自己就是充当指挥军,站在最前排。
面对前方的密密麻麻的敌军,凤九歌知道此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的士兵壮胆,鼓舞士气。
高歌唱起,“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而自己的骑兵们都跟着唱起来,歌尾,似乎自己的骑兵们都忘记处于劣势,每个人周遭都散发着“视死如归”的气魄。
所谓勇气,很多时候是依赖于身边是否有站立的战友,我方是否能够保持完整的阵容。只要一个战阵依然完整,哪怕被重重围困,身边的将士也能给士兵以继续作战的激励。
骑兵们没有分散行动,而是整批人马一起跟随着凤九歌一起冲向地方,凤九歌一旦看到有举枪提盾、互相依靠、严阵以待的步兵集结扎堆,往往会轻巧地绕开。
而选择那些就在眼前,队伍较为薄弱的方向前进。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乱来的,让敌方将领没有防守的方向。因为不知道下一秒钟,凤九歌的骑兵会攻击哪个地方。
这也在敌军中制造了混乱,因此他们利用无休止的跑动和不规则的路线,依靠瞬间的爆发力冲击毫无防备的、落单的步卒。
而单独的步兵一旦正面被撞,不会有任何格挡或反击的机会。这种死亡的恐惧在孤独感的作用下会越发显著,从而导致个体失去战意,进而发展为群体的溃败。
混乱,对于凤九歌来说就是取胜最大的帮手。敌军的步兵不动,他们就无从下手;动,则就会产生松动,露出破绽。就是他们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了。
骑方通过来回地冲杀,制造混乱和恐慌,从而能够击溃敌军。凤九歌就成功从劣势转变成双方平等对战的局面,而自己的百余骑兵无一伤亡,加上杀敌无数,士气高涨。
但是,这对于凤九歌来说,并没有完全取胜。她的任务就是守住这座城池,而要做到这样,意味着必须将敌军驱逐出自己的地盘,才算是大捷。对方对于这个将领有些畏惧。
215。红色诛仙草
而步兵们也不敢轻举妄动,等待着自己的将军的指挥,深怕一乱动,进入了对方骑兵的眼中,无辜丧命,那岂不是亏大了。
凤九歌的士兵们在城楼上举着长矛,高声呼喊,击鼓,为凤九歌的英明带领歌赞,楼上的士兵看到凤九歌为他们扭转了形势,转危为安,十分兴奋。
看到对方如此士气高涨,而步兵看着身边同伴的尸体,心中发着寒颤,每个人对他们这一次的进攻能否成功攻下这座刚才几乎要成功得手的城楼都不抱着必胜的把握。
军心溃散,是兵家的大忌。看到自己的士兵都站在哪里不动,敌军急了,一次击鼓,只有少部分步兵动了动,而在鼓声停下之后,又看见后面没有人跟上来,有立马回头。
两次击鼓,作用不大。第三次,敌军将领,亲自击鼓,并传下命令,若是往回走,格杀勿论。
步兵们听到这样的军令,也只好硬着头皮冲上去。
其实此时敌军的士气大落,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第一次击鼓时,凤九歌看到只有少数步兵冲上来,而其他的都是看自己的周围人的反应,毫无要上阵杀敌的决心。
凤九歌就知道自己的胜算多了一成。二次击鼓后,证明了敌军已经是畏战了,那么自己的胜算瞬间就提到了五成了。
最后一次击鼓,敌军勉强上场,没有统一的战阵,整个战阵杂乱无章,这样根本就没有杀伤力,简直是以卵击石。
不过这正中凤九歌下怀,这正是凤九歌期待出现的场面。凤九歌此时不再百马齐发,而是分开,逐一将步兵击溃,分开行动,有利于骑兵们的发挥,空间够大。
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权衡之下,是值得这么做的。
果然,凤九歌大败敌军,成功将敌军击退。敌军将领带领着残兵败将策马奔走而去。
骑兵想一举将敌军将领拿下,准备策马而追,但是被凤九歌制止了。兵家常言道:“穷寇莫追!”
看着城墙上依旧插着自己的军旗,凤九歌十分自豪,突然一个声音又响起在耳边,“姑娘,恭喜恭喜!”
随着这一声落下,凤九歌全身震了一下,凤九歌又回到刚才与龙战天的站在一起的地方,而自己的周围只有野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