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考虑去做大事,怎能与铁匠一起铸刀呢!”孙宾硕摇着头说。
“你看这把卑手刀(一种军用短刀),能否用来砍杀董卓老贼?”曹操抄起未完工的刀,向空气中砍几下,对孙宾硕说;“能大能小,又有何妨?”
有了刀,就可以杀贼了。就在这年(189年)十二月,陈留郡己吾县变得无比热闹起来。一个小个子,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领着下面的几千人振臂高呼:讨伐董卓!
围观的百姓诧异:这么一个小个子、怎能号令得了这么多人高马大的军人。史书记载、曹操以五千人起兵。
天下人都看不惯董卓、但是第一个举兵讨伐董卓的人是曹操。董卓第一个做螃蟹,曹操第一个吃螃蟹,三国就这样拉开序幕。
很快,天下各州郡纷纷树起了反董旗帜,这些州郡都在函谷关以东。函谷关以西地区,本来就是董卓的势力范围,因此这些讨伐董卓的军队,被称为关东义军。
190年一月,陈留郡的酸枣县,黄河就在城外呜咽,似乎在为天下命运担忧。这个平时安静的小县城,突然间变得热闹非凡,关东义军汇聚在这里,有的英雄虽然兵马在别处,但是也派使者来到这里。
关东义军一共有十一路:
第一路:后将军袁术
第二路:冀州牧韩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很内太守王匡
第六路;济北相鲍信
第七路:勃海太守袁绍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袁绍堂兄)
第九路:陈留太守张邈
第十路:广陵太守张超(张邈弟弟)
第十一路:东郡太守桥瑁
这里面没有曹操的名字,因为他没有官方身份。他拒绝了董卓以朝廷名义的骠骑校尉任命,就成了一个民。民讨厌官,但同时认可官的权威,一些事非得官出名似乎才有效力。因此,曹操要师出有名,还得挂靠一个官,这个最合适挂靠的官就是陈留郡太守张邈。曹操一开始只是张邈的一个部下而已。后来的事实证明,张邈只是一只守卫个人门户的犬而已。犬能带领一只猛虎吗?二人闹翻,是早晚的事请。
“赖我之力,宦官势力才被扫荡。”躲在渤海郡的袁绍逢人就说。宦官势力为害日久,万民憎恨,灭绝宦官的首功人物袁绍自然获得拥戴。再就是,“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确实让人敬仰。皇帝成了愧儡,董卓成了国贼,习惯于臣服听令的中国人就另外选择一个人来崇拜——袁绍,让他做了盟主。而首倡义举的曹操,则不过是被极少数人赏识的英雄而已。
既然是盟主,那就要高高在上,袁绍开始对人们说:“请叫我车骑将军!”在没有大将军和太尉的情形下,车骑将军就统管天下兵马了。董卓是国相,讨伐他的人当然也得有相当的身份。
“与一个没有官职的人站在一起,相当难为情。”袁绍对曹操说,于是表奏曹操为奋武将军,与其说是表奏曹操,不如说是在表明他作为车骑将军的职责。袁绍认为曹操需要考察,让曹操行(代理)奋武将军。在曹操面前,袁绍的谱拿捏得很到位。
袁绍开了个人表奏的先例。本来官员任命要由天子批准,但是现在天子控制在董卓手里,让董卓批准反董人士的任命,没门儿。于是袁绍就来个自行批准,然后报告朝廷。
奏不奏看我的心情,准不准你随便,反正我是准了,和你说一声是眼里还有你。讨伐董卓本来是正义的,但是却需要否定天子,因为天子已经被董卓控制。而否定了天子,也就有了群雄割据,有了三国鼎立。
被表的,脸上有光;表的,落人情。你表我,我表你,做官成了哥们之间吭一声的事儿。各人表各人的,有时会出现一个坑好几个萝卜的现象,一个郡可能会有好几个太守。
袁绍做盟主,是民主推选的结果,但是济北相鲍信却认为盟主应该另有人选——那就是连会盟成员也算不上的曹操。他私下里对曹操说:“就才略而论,能够拨乱反正的,非君莫属。依我看来,不是真正有才干的人,即使一时强盛,最终也会失败。”“不是真正有才干的人”,当然是指袁绍。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曹操望着鲍信,感觉到了温暖。可是,再回头看看身后的军帐,听着里面传出的饮酒行令的喧哗,曹操皱起了眉头,说:“我们聚在这里,是为了饮酒吗?”
他是问营帐里的人,还是问鲍信,或者就是问他自己?其实,他是在问上天。
起誓时辞气慷慨,行动时神气犹豫,酸枣诸将本来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