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绝对不可以去迎接周不疑!”吴质出声道。
这位吴质,乃是著名的“曹丕四友”之一,并州之行,就是他帮助曹丕破开艰难险阻,所以曹丕对他非常信任。
吴质出身“单家”,也就是孤单清寒的家庭,却喜欢和上层人物接触,为人放荡不羁,怙威肆行,飞扬跋扈,被当时的人们讥笑。
如果是其他人也就算了,乡亲邻居,看吴质也不是一个东西。
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想要了解一个人,肯定要打听他的风评。
吴质劣迹斑斑。
按理说,这样的人不会有出头之日才对。但是曹操“唯才是举”,只要你有能力,就算是个垃圾都会收。
吴质文章写得不错,其文学才能又不足与建安七子相匹敌,勉强被录用。
但是这个人会经营关系,拜到曹丕门下。
曹丕在扬州呆了这么多年,手底下没几个人才,求贤若渴,就被吴质钻了空子。
吴质更懂得做人的地方在于,投靠曹丕后,他整个人焕然一新,变“好”了。
不久后就有传言,吴质被曹丕感化,决定做一个老实人,曹丕的名望上升了一大截。
吴质仿佛在积累自己的罪恶,地位提高了才能继续作恶,不是吗?
在正史中,吴质死后,当时为明帝曹睿给他的谥号是“丑侯”,天下就此一家。
现在吴质站出来反对曹丕迎接周不疑,曹丕非常重视。
“公子,您可以把任务交给在下,如此一来,您不必亲自出面,又可以完成丞相的任务。”吴质道。
这是他想出来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曹丕眼前一亮,刚要答应,就被司马懿激烈地反对。
“丞相亲自下令,公子连面都不露,难道想要藐视丞相吗?”
曹丕面露难色,吴质也不敢反驳。
如果不是司马懿推荐,吴质走不到曹丕心腹的位置。
孰轻孰重,吴质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
“东阳侯强大吗?”司马懿突然问了这句话。
“非常强大!”曹丕道。
“相较于朝廷呢?”司马懿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