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自私的。
每个人的自私都被镌刻在了基因之中,只是表现的手法不同而已。
帝王的自私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对于皇族,帝王的态度是厌恶又不舍,提防又亲近。
特别是对自己的儿孙,除去太子之外,都是以上的态度。
厌恶是因为皇族就是活脱脱的米虫,不小心还会反戈一击。这等教训历史上比比皆是。
所以历史太悠久的民族包袱太重,那些包袱来自于历史上无数发生过的教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从历史教训中唯一学到的便是人类不会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教训。
前汉是分封制,老刘的初衷是好的,他觉得都是自己的儿孙,大伙儿分封各处,镇守大汉江山,比臣子更为忠心。
可他尸骨未寒,诸王就蠢蠢欲动。
这是教训吧?
到了大明,老朱也来了个分封制,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处,特别是边塞,美其名曰皇族戍守国门。
这个决断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彼时老朱看臣子怎么看都怎么不顺眼。
文官居心叵测,娘希匹,该杀!
武将野心勃勃,麻蛋!该杀!
大明疆域广阔,文官武将不靠谱,朕要靠谁来戍守边疆呢?
老朱目光转动,看着那些儿孙,心中一动。
就他们了!
外人不可靠,还是亲人靠谱。
于是老朱大手一挥,把儿子们分封到了边疆各处。
果然,诸王在边疆大多干出了一番事业,特别是燕王。
等老朱双脚一蹬,建文帝登场后,看着那些叔叔们就觉得脊背发寒。
娘的!
这些叔叔都手握重兵,若是作乱……朕该怎么办?
黄子澄等人也顺势建言:陛下,当今大明的大害不是什么贪官污吏,不是什么蒙元残余,而是野心勃勃的诸王啊!
前汉便是前车之鉴!
削藩吧!
建文帝本就是个优柔寡断,缺少定力的帝王,被这么一鼓动,就一拍大腿。
娘的!
削藩!
随后就是大伙儿都熟悉的靖难之役,建文帝失踪,燕王朱棣逆袭成功,登基为帝。
燕王是藩王逆袭成功的极少数代表,登基后,对诸王的提防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