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兵临天下新区 > 第470部分(第1页)

第470部分(第1页)

“回禀殿下,陆逊已经率五万大军西征,目前正在开往新吴县的途中,再无新消息?”

“那孙权现在何处,还在彭泽吗?”刘璟又追问道。

“听说孙权的五千石坐船也出现在南昌,但孙权本人有没有去,暂时还不知。”

“他的坐船去了,人自然也会去。”

刘璟负手在城头上走了几步,回头意味深长地对廖立笑问道:“公渊以为孙权为何会出现在南昌?”

廖立明白刘璟的意思,他想了想道:“微臣以为,孙权表面上将一万直属军交给陆逊,但他实际上并不信任陆逊,才会亲自去南昌督战,不过微臣有些不解,陆逊是孙策之婿,孙权应该相信他才对,在合肥战役时,便可看出孙权对陆逊的信任,这次怎么会?”

“我来告诉公渊原因吧!”

刘璟淡淡笑道:“现在江东民怨沸腾,半数以上民意都希望孙权下台,目前已经出现了两种反孙权的言论,一是会稽郡官场提出由孙贲取代孙权,另一种言论便是由孙策长子孙绍继承父业,取代孙权,这种观念在吴郡很盛行,固然是因为吴郡是孙家祖籍,但听说几个吴郡大族也站在了支持孙绍的一面,其中就包括陆氏家族,而陆逊恰恰是孙策之婿,如此,孙权能不有所疑虑吗?”

廖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孙权是害怕陆逊支持孙绍,他点了点头,“微臣明白了,难怪孙权会赶去南昌,他必然是听到了什么传言。”

“不是传言,而是秘密报告!”

刘璟很肯定地说道:“孙权在扳倒其弟孙朗和族兄孙贲后,便一直在秘密监视孙家,孙权一定是得到监视者的秘密报告。”

“那殿下的意思是,我们要利用这个形势吗?”

刘璟缓缓点了点头笑道:“我想,我可以助诸葛亮一臂之力。”

南昌县距离新吴县约一百八十里,道路艰难,行军不易,至少要走三天才能抵达新吴县,陆逊留下一万军队守南昌县,他亲自率领五万大军一路西行,陆逊非常谨慎,没有让辎重远离主力,而是行走在队伍中间,他深知后勤的重要,失去了粮草,他们必败无疑。

也正是因为这样,江东军行军速度不快,缓缓而行,不仅如此,陆逊还派出了一百支斥候队去前方和周围探查,防止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三天后,他们距离新吴县还是三十里,陆逊命令队伍停下来休息。

这时,丁奉催马上前低声道:“都督,这一带丘陵沟壑众多,极容易埋伏,我们要当心中计。”

“我知道,我们有五万大军,敌军要伏击我们,至少需要一万军队,一万军队很容易发现,只要稍微谨慎一点,交州军的伏击就不会得逞,不过,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恐怕诸葛亮不会和我们在野外作战。”

“都督这是何意?”

“很简单,诸葛亮为何不据守更加高大坚固的南昌城,却要退守偏僻难行的新吴县,很明显就是因为新吴县有利于防守,而对进攻一方则会出现后勤补给的困难,这就容易创造战胜我们机会,所以诸葛亮一定会坚守新吴县,等我们粮草无以为继时,自然就会退兵。”

丁奉点点头,“都督说得不错,可我们的粮草能坚持多久?”

“我们的粮草能坚持十天,十天后若攻不下新吴县,我就必须撤军。”说到这里,陆逊长长叹了口气,这一战,他没有任何必胜的把握。

第二卷江夏 第746章 反间之计

正如陆逊的猜测,诸葛亮并没有出兵伏击江东军的打算,陆逊也是一个善于作战的年轻主帅,自己的奇兵未必能瞒过他。

与其用奇兵险胜,不如用正道胜之,诸葛亮便决定坚守新吴城,利用江东军后勤补给困难的弱点,最后拖垮江东军。

这时诸葛亮已得到探子快报,江东军主力距离城池还有三十里,正停驻休息,诸葛亮点点头,对关羽笑道:“由此可见陆逊也是一个谨慎之人,宁可缓一缓,也不想仓促围城。”

关羽建议道:“军师,所谓正奇相辅才是制胜王道,军师既用正道,为何不再出一支奇兵,在外围运动。”

诸葛亮点点头笑道:“云长建议正合我意,这个机会就留给年轻人吧!”

他命人将关兴和张苞二人找来,叮嘱他们道:“我给你们三千军,你们可带十天干粮去城池外围,不要轻易对敌军下手,一定要看我的锦囊行事。”

说完,诸葛亮递给两人一个一只锦囊,笑道:“出城后先看关贤侄的锦囊,待时机成熟时,再看张贤侄的锦囊,祝两位贤侄再立新功。”

两人大喜,接锦囊,向诸葛亮和关羽行一礼,下城去点兵了,不多时,关兴和张苞率三千人从西城离开了新吴县,向西北方向奔去,关羽在城头上望着两人远去;不由有些担忧,“不知他们二人是否能和陆逊匹敌?”

诸葛亮微微一笑,“云长不用担心,虎父无犬子,相信他们二人不会让我们失望。”

。。。。。。。。。。

南昌县赣江码头,一艘客船缓缓靠岸,几名客人上了岸,这是三名随从陪同着一名中年男子,男子上岸后直接来到了江东军军营,向大门前的哨兵拱手道:“我是从吴郡过来,请问陆都督可在,我是他的家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