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兵临天下新区 > 第108部分(第3页)

第108部分(第3页)

这时,朱珣出现在门口,恭敬道:“司马,你找我吗?”

刘璟一回头,笑道:“是啊!请进来坐。”

朱珣走进房间,行一拜礼,随即坐下,刘璟笑着问道:“这次清查周家的土地钱物,得了多少?”

战争结束后,周家第一个被查处,不过看在最后周家愿意协助江夏军的份上,刘璟便饶了周家死罪,将他们家族悉数逐出柴桑,没收其房产土地,朱珣取出一本清册,递给了刘璟,“周家很狡猾,事先便将钱物转移去了武昌,所以在财物方面收获不大,在他们庄园里清查出一万多石粮食,这是最大的收获。”

“土地呢?”刘璟不露声色问道,这才是他最关心的东西。

“上田有六十三顷,六千三百亩,主要集中在柴桑南面的浔阳江两岸。”

才六千三百亩,太少了,刘璟沉吟一下,又问道:“那官田有多少?”

“回禀司马,官田大约也有四千亩。”

加起来才一万亩土地,还是不够安置,刘璟之所以急需良田,是因为即将有两千户左右民众将从武昌和夏口一带迁来,这些都是战俘的家眷,战俘自然会成为刘璟的士兵,那么他们的家眷也需要安置。

按照每户十亩的最低标准,至少需要两万亩土地,现在还有一万亩的缺口,刘璟忍不住看了一眼朱珣,朱家可是柴桑最大的地主,有上田数百顷,耕牛更是不计其数,他们能不能拿出一部分土地。

朱珣笑得有点尴尬,他明白刘璟眼神里的意思,其实朱家也是全力支持刘璟,在上一次对江东的战役中,之所以能大量动员民夫,主要就是周家起的作用。

朱家可以出粮出人,但要朱家拿出土地,这就有点难办了,土地是朱家的根本,没有了土地根本,朱家就会走向衰亡。

但朱珣也知道,周家若一毛不拔,恐怕刘璟这一关也难过,他想了想便道:“司马,我回去和父亲商量一下吧!看看朱家是否也可以尽点力。”

刘璟眼睛笑眯了起来,他要的就是朱珣这句话。

“我也不会亏待朱家,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承诺,朱家拿出多少上田,我就在下雉县给朱家两倍的土地补偿,平原山地任凭朱家挑选。”

朱珣起身行一礼,“司马请放心,明天一早,我会给予答复。”

。。。。。。。

朱珣的父亲名叫朱良,正是朱家家主,当天晚上,朱珣便和父亲一起商议刘璟提出的置地方案。

朱良年约五十岁,长得矮矮胖胖,肥头大耳,一脸笑容和善,但他却是一个极为狡黠精明之人,自从他掌管朱家后,二十年来,朱家的土地和耕牛数量便翻了一倍。

朱良背着手慢慢踱步,口中自言自语道:“用柴桑换下雉,又是用熟地换生地,纵然是两倍补偿,在地价上还是吃亏买卖,要知道一亩柴桑上田可以买三亩下雉上田,不过,由此得刘璟一个大人情,也不算吃亏,但有一点,必须让刘璟知道,我们朱家可是吃了大亏。”

朱珣见父亲算得极为精明,心中不由暗叹一口气,“父亲,只要我们全力支持他,他将来一定不会亏待朱家,不用这么斤斤计较。”

“那好吧!他需要多少田地?”

“至少一百顷。”

朱良脸上的肥肉剧烈抖了一下,这是他们朱家三成的良田啊!多少年的心血都白费了,不过朱良也是一个有眼光之人,既然陶家都肯在刘璟身上下血本,朱家为何不能。

他沉思良久,道:“你可以答复刘璟,这百顷良田是朱家对他的全力支持,不用下雉县的土地置换。”

。。。。。。。。。

【由于汉朝生产力低下,一户人家至少需要百亩地才能生存糊口,所以本章说分十亩上田其实完全不够,还需要自己开垦土地,另外,汉朝的高碳钢冶炼方法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东汉时已经大量采用煤炭为燃料炼铁】

第2卷第167章有客自江东来

接下来的十几天内,黄祖开始履行他的诺言,根据柴桑提供的战俘名单,陆续向柴桑迁移他们的家眷。

这些战俘家眷大部分是依附于黄祖的佃户的奴户,迁移比较顺利,由于江夏水网密布,家家户户都有船只,所以迁移几乎以水路为主。

长江上开始出现了密集的小船,一艘小船就是一户人家,装载着微薄的家产,箱笼、被褥、陶罐、农具等等,船头还有瘦弱的孩子和白发苍苍的老人,男人和女人小心翼翼地摇船,避开水面的风浪,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武昌和夏口驶向柴桑。

在柴桑码头上,当地官府早已准备就绪,由县丞朱珣全权负责此次安置,他已在码头上摆下数十张桌案,一百多名衙役连同数百名士兵里里外外地忙碌着,有的负责登记,有的负责安排食宿,虽然忙碌喧哗,却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不混乱。

在码头上,已经排满了数十条长长的队伍,一家家地登记入籍,不时有被俘士兵和家人团聚的感人场面出现,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相拥而泣,连城头上远远观望的刘璟也不由动容,默默地注视着一家家的亲人团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